【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078-01
急性闌尾炎是普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居外科急腹癥首位。由于闌尾炎手術在臨床中比較簡單、醫生容易麻痹大意和患病率高,有時病情復雜,變化多端,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尤其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高,一旦發生切口感染給患者的精神、經濟等帶來巨大影響,同時延長住院時間,浪費醫療資源。我院自2007年2月~2012年2月共進行168例急性闌尾炎手術,現就切口感染與臨床處理方法兩者之間的關系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病倒:男90例,女78倒,年齡5~80歲。術前診斷為急性闌尾炎162例,彌漫性腹膜炎6例。本組156例闌尾切除手術,其中43例是采用麥氏切口,2例采用右腹直肌探查切口。病理診斷:急性單純性闌尾炎26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85例,壞疽性闌尾炎31例,穿孔性闌尾炎14例。腹腔鏡手術的不列為本組病例。
1.2 切口感染標準。術后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局部皮溫上升、壓痛,切口出現腫、痛、熱、紅、早期出現硬節并有膿液或破潰流膿。縫線被拆除后切口裂開并流膿,反復出現線頭溢出小膿點的定為切口感染。
1.3 手術前后及術中切口的處理方法。①術前0~1小時內開始靜滴廣譜有效抗生素;②切口位置:操作常規選擇在麥氏切口,以壓痛最明顯處為中心,腹膜炎重術前無法確診及異位闌尾炎者或考慮手術難度較大的病例最好采用右下腹腹直肌探查切口。用電凝或鹽水紗墊壓迫止血腹壁切口上出血點,盡量避免線結扎。腹膜先打開一小孔吸除膿液,避免膿液流出污染切口,然后再邊切開邊吸引,邊將腹膜外翻固定于皮膚巾上,施行全腹膜保護法妥善保護切口;③闌尾按常規切除處理后,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腹腔,直至沖洗干凈,再以0.5%甲硝唑200~500ml沖洗腹腔并吸凈,最后腹腔內留置甲硝唑溶液約50ml,隨后更換手套及手術器械,污染嚴重或者手術單較濕時,也要及時更換。盡量不放置腹腔引流,確需放置者不能從原切口引出,需另打孔引出;④縫合腹膜后,以0.3%碘伏10~20ml浸泡切口5分鐘后吸凈,依次縫合腹壁各層,皮下脂肪層除肥厚者需縫合外,余者均不縫合,皮下脂肪層需縫合的,采用3個“0”不加鉻可吸收單絲線縫合。
2 結果
手術后48小時檢查切口,7d拆線,有膿液或膿性分泌物流出者、拆線后切口裂開流膿,反復出現小膿點并由線頭溢出的定為切口感染。結果本組僅有1例出現切口感染,發生率為約0.06%。
3 討論
闌尾炎手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是闌尾炎手術切口感染,闌尾未穿孔組術后切口感染率為10%左右,穿孔組術后切口率可達20%以上,而我院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率明顯低于上述數據,由此可見在規范手術治療闌尾炎同時,正確保護切口,用生理鹽水和甲硝唑清洗創口并清洗干凈,把切口組織間隙液吸干,術后用酒精紗布濕敷等預防切口感染措施,對降低切口感染率是相當有效的。
3.1 早期診斷和處理十分重要,要積極做好手術前準備,術前準備包括手術參與者準備和接受手術者的準備,重點是手術者的手和患者術野的皮膚準備,最大限度地減少細菌數并能維持一段時間完成手術。
3.2 術中嚴密保護切口。切口大小要適合,為避免感染,術者在手術前就要考慮切口的設計。腹壁脂肪較厚者,盡量避免用電刀切割,防止切口脂肪壞死、液化。術中用過的器械要及時擦凈血跡。切除闌尾之后所用的器械不要使用。腹腔探查前要洗凈手套上的血跡,在縫合闌尾殘端時再洗一遍手。縫合腹膜時需剪掉縫扎壞死的腹膜和結扎線,以減少壞死腹膜的感染機會。縫合腹直肌肌腱及腹外斜肌腱膜后,皮下組織再用1%稀釋聚維酮碘溶液沖洗,縫合皮下組織時避免縫合過緊或留有死腔,并防止皮下脂肪滴的殘留。
3.3 術中止血要完善,要鈍性分離肌肉,術中出血要逐一止血。肌肉組織要鈍性分離,不要用力過猛,切斷肌肉組織的方法盡可能少用。
3.4 術后需置引流管者,其位置最好在離切口較遠的低位處從腹壁引出,引流管有妨礙間質細胞覆蓋臟器吻合口的不良作用,從而延遲傷口愈合并增加感染發生率,因此,不宜緊貼吻合口處安置引流管。引流管剪有側孔部分應放在腹腔內,避免腹壁內這一段留有側孔,使引流出的部分炎性滲出液及膿液通過側孔流至腹壁的間隙積存而導致腹壁切口感染。
總之,我們認為在闌尾切除手術臨床治療中,嚴格無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確處理殘端,少放置引流,反復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及切口,特別是術中使用碘伏溶液沖洗腹腔,浸泡切口,切口采用天然可吸收單絲線縫合可明顯降低切口的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