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剖宮產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觀察。
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從2006年2月至2011年12月期間收治的26例剖宮產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患者術前均有臨床癥狀并明確診斷,患者均行腹壁病灶切除術,術后經病理證實均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
結果:本組患者術后病理回報均為:(腹部包塊)子宮內膜異位癥,與術前診斷相符。術后切口均愈合良好,達Ⅱ/甲愈合,均痊愈出院。
結論:B型超聲于發病部位多可見形態不規則的低回聲區,為診斷剖宮產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首選輔助檢查,確診率高。而手術徹底切除病灶是目前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藥物保守治療對剖宮產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作用不大。
關鍵詞:剖宮產術 子宮內膜異位癥 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082-02
子宮內膜異位癥(EMT,內異癥)為生育期年齡婦女常見病,發生率為10%-15%,指具有活性的子宮內膜組織(腺體和間質)出現在子宮內膜以外的部位。異位內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故常認為其為具有惡性行為的良性疾病,好發部位是卵巢、子宮后壁及漿膜層、子宮直腸陷凹等。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和醫療水平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剖宮產技術不斷提高,產婦自身因素及人為因素的選擇導致剖宮產率不斷增高,從而也使剖宮產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病例數也在不斷上升。而通過臨床醫生對子宮內膜異位癥認識的提高、手術操作進一步的規范及術后患者自身積極地預防是可以減少或避免此病的發生,應引起我們臨床的重視。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從2006年2月~2011年12月期間收治的26例剖宮產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以期為今后如何減少該病的發生提供臨床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文收集并選擇我院從2006年2月~2011年12月期間收治的26例剖宮產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為生育年齡婦女,年齡在27歲至38歲范圍內。其中,23例患者為足月妊娠剖宮產術后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癥;3例患者為中期妊娠剖宮取胎術后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癥。本組所有患者均有繼發性的與月經相關的周期性切口疼痛,疼痛部位可及結節或包塊,月經期結節或包塊增大,疼痛進行性加重,月經后縮小,疼痛緩解。
1.2 治療方法。本組患者術前均有臨床癥狀并明確診斷,患者均行腹壁病灶切除術,術后經病理證實均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其中,有9例患者術前使用藥物(孕激素類)治療2-3個月后,自覺疼痛未見明顯緩解、包塊也未見縮小,最終放棄使用藥物治療。
2 結果
本組患者術后病理回報均為:(腹部包塊)子宮內膜異位癥,與術前診斷相符。術后切口均愈合良好,達Ⅱ/甲愈合,均痊愈出院。出院后未使用藥物輔助術后治療。經隨訪,目前未見復發患者。
3 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雖為良性病變,但具有類似惡性腫瘤的遠處轉移和種植生長的能力。本組患者均為生育期年齡婦女。其中,潛伏期最長為57個月,最短為5個月,一般是在剖宮產術后1~3年內發病。筆者發現一般情況下,患者年齡越大,潛伏期越長,這可能是因為年齡與子宮內膜生活活性存在一定的關系,尚待臨床進一步研究證實。
3.1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剖宮產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目前尚缺乏統一的標準。典型臨床表現具有以下幾點:①均為育齡期婦女;②既往均有婦產科手術史;③一定潛伏期后出現腹部切口固定位置的結節或包塊伴月經期的周期性疼痛,疼痛多有進行性加重的表現,結節或包塊可逐漸增大;④檢查結節或包塊質韌與周圍組織邊界欠清,大多有觸痛;⑤止痛藥物及抗生素治療無效。現大多學者認為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即可初步診斷,結合B型超聲輔助檢查可確定臨床診斷,術后病理檢查有助于進一步明確診斷。一般結合患者既往剖宮產史且具有伴隨月經期切口局部周期性疼痛時應首先考慮剖宮產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可能。
3.2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
3.2.1 藥物治療。藥物保守治療有假絕經療法和假孕療法,其目的在于使異位的內膜出現壞死及萎縮。子宮內膜異位癥為性激素依賴性疾病,體內高孕激素水平可使內膜組織蛻膜樣變、萎縮;低雌激素狀態可引起內膜萎縮,是藥物保守治療的基礎。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是目前公認的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最有效藥物。但對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藥物保守治療的效果卻不明顯。
3.2.2 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最為有效的方法:由于異位內膜具有類似惡性腫瘤的種植侵蝕能力,病灶越大手術時切除組織越多,影響術后恢復,更易復發,甚至可能惡變,所以建議應盡早確診、及時手術。手術的關鍵是徹底切除病灶,手術應切除病灶周邊至少5mm的正常組織,常需切除部分筋膜或腹膜以使切緣干凈,防止復發,對較大、較深的腹壁和筋膜缺損可采用補片對缺損組織修補或皮瓣移植,同時在手術時機選擇上可選擇在月經期或經期剛過,患者癥狀明顯,結節增大時,此時包塊與周圍組織界線易于辨別而有利于病灶徹底切除干凈,愈后與其它部位內異癥相比,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效果較好,是可以治愈的婦科疾病。
4 結論
剖宮產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部位以皮下組織至腹直肌前鞘多見且大多為單發病灶。在臨床上借助于B型超聲于發病部位多可見形態不規則的低回聲區,為診斷剖宮產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首選輔助檢查,確診率高。而手術徹底切除病灶是目前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藥物保守治療對剖宮產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作用不大。
參考文獻
[1] 黃培雋,覃美瑛,陳寶乾,盧其娟.超聲對剖宮產術后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價值[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1,(03)
[2] 楊洪芬.剖宮產術后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10例臨床分析[J].首都醫藥,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