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251-01
若腺樣體增生肥大且引起相應癥狀者稱腺樣體肥大。腺樣體肥大是兒童期常見的疾病之一,多與慢性扁桃體炎、扁桃體肥大同時存在,是引起兒童上呼吸道狹窄或阻塞最常見的原因。近年來,我們采用鼻內窺鏡下腺樣體切除術治療腺樣體肥大患者98例,獲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所選病例均來自我院2009年4月-2012年6月耳鼻喉科收治的腺樣體肥大患者98例,其中,男66例,女32例;年齡3-14歲。其中7歲以下64例,占65.3%。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流鼻涕癥狀。合并兒童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36例;合并耳鳴4例;聽力下降18例;典型腺樣體面容3例。67例合并有腭扁桃體肥大。98例鼻咽觸診均可捫到縱行條索狀腫物,鼻咽X線側位片可見鼻咽腫物,相應氣道狹窄。
1.2 治療方法。患者均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鼻內窺鏡合并監視器下進行腺樣體切除術。患者頭稍后仰,肩下墊一軟墊,直角壓舌板暴露咽部,分別由兩側鼻孔插入10號硅膠管各一根,吊起硬腭,在鼻內窺鏡引導下自口咽腔放入切割器切吸頭,切除肥大的腺樣體組織,用1%呋喃滴鼻液浸濕的棉球,壓迫創面止血,必要時行雙極電凝止血[1]。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處理數據,測定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而等級計數資料采用Ridi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所有98例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無出血,無咽鼓管口瘢痕及軟腭粘連等并發癥發生。鼻腔通氣改善明顯,術后3個月以上的復查無明顯鼻阻塞癥狀,睡眠時無打鼾及張口呼吸,鼻竇內窺鏡檢查無殘余腺體。
3 討論
腺樣體也叫咽扁桃體或增殖體,位于鼻咽部頂部與咽后壁處,屬于淋巴組織,表面呈桔瓣樣。腺樣體和扁桃體一樣,出生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長大,4~6歲時為增殖最旺盛的時期,青春期以后逐漸萎縮。在正常生理生長期,大多數孩子不會出現呼吸道梗阻的癥狀,但是當腺樣體組織異常增生肥大時,堵塞了上呼吸道,就會出現鼻堵、張口呼吸的癥狀[2]。例如,具體而言,腺樣體肥大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最常見原因,其可導致吸氣時阻力增加,咽腔形成負壓,軟腭和舌根向咽后壁貼近[3]。
扁桃體和(或)腺樣體切除是針對患兒此類病癥最常用的治療手段。傳統的腺樣體切除術,直視性差,增加了手術的難度和不安全性,腺樣體不易切除徹底且容易造成創傷,最常見的創傷多位于咽鼓管圓枕及軟腭等處,術后易誘發分泌性中耳炎或使原有的分泌性中耳炎治療不愈。
在我科開展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術后,我們深刻體會到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術可以準確地切除腺體并可避免咽鼓管及其周圍組織結構的損傷。而且應用鼻內鏡結合電動切割吸引器技術,加之配套的影像系統行腺樣體切除術,使手術可在直視下進行,且應用電動切割吸引器能快速、準確地完成腺樣體切除或殘體切除并保持術野清楚,保證了手術的安全進行。且對正常黏膜組織損傷輕,防止了術后過度瘢痕的形成并促進傷口快速愈合。同時避免了重要結構的損傷,減少了出血。故筆者認為,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術較傳統的腺樣體切除術有如下優點:①直觀、視野清楚:在電視監視器下可將鼻咽部手術視野放大,具有直視下操作、視野清晰的特點;②操作準確、切除徹底,能在直視下把殘余腺樣體切除干凈;③能避免重要組織結構損傷(避免損傷咽鼓管圓枕及軟腭);④且出血少、止血方便;⑤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但同時在操作過程中也發現應用鼻內鏡行腺樣體切除術時,存在經鼻途徑時鏡頭較易污染、操作徑路較窄長等缺點,而對于腺樣體特別肥大,嚴重的與咽鼓管圓枕周圍淋巴組織難以分開或后鼻孔完全堵塞的患者,還需經口內途徑[4]。
因采用鼻內窺鏡下腺樣體切除術治療腺樣體肥大患者98例,獲得了滿意的療效,故該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于曉楊.全麻鼻內窺鏡下兒童腺樣體切除的手術配合.右江醫學,2011.39.1:106
[2] 江夏花,江琳艷.兒童腺樣體顯微手術切除術后的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2:1113
[3] 楊洪斌,梁傳余.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診治.四川醫學,2005.26.12:1363
[4] 王雪梅,何曉松,柳友華,等.兒童腺樣體肥大110例分析.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