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消食止瀉貼佐治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
方法:將符合診斷標準的150例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7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療法進行治療,治療組在常規療法基礎上輔以消食止瀉貼進行治療。觀察2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食欲減退、食量減少、噯氣腹脹、惡心嘔吐、大便稀薄等癥狀改善的時間以及總療程的差異。
結果:觀察發現兩組患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減輕。但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消食止瀉貼佐治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明顯縮短癥狀改善時間,提高療效,方法獨特簡便,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關鍵詞:消食止瀉貼 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 療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070-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以下簡稱FD)是消化系統常見的綜合征。FD是指有持續存在或反復發作的上腹痛、腹脹、早飽、暖氣、厭食、惡心、嘔吐、大便稀薄等消化功能障礙癥狀,經各項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的一組小兒消化內科最常見的臨床綜合征[1]。因其常反復發作,使患兒身心健康及正常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因此,近年來隨著對FD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檢查方法的廣泛開展,使得小兒FD的診斷和治療受到重視。本研究以2009年5月~2012年5月來我院就診的150例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為對象,以消食止瀉貼佐治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并設立對照組,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選取的150病例均為我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住院及門診的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兩組患兒均表現為陣發性上腹疼痛、惡心、厭食、大便稀薄,經檢查排除其他器質性病變。150例患兒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治療組75例,男性40例,女性35例,年齡65天-8歲,平均(4±1.2)歲。對照組75例,男性39例,女性36例,年齡60天-7歲,平均(3±1.2)歲。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嚴重程度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西醫診斷標準。本研究150例患兒都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醫診斷標準。中醫診斷符合痞滿證氣滯型診斷標準[2],主要表現為:①自覺胃部飽脹、脹滿或脹痛不適;②反復發作在2個月以上;③證見:胃腔胞脹疼痛、攻竄兩脅、得噯氣或矢氣則舒,舌苔白,脈弦等。西醫診斷標準主要表現為:①胃脘飽脹,食后更甚,燒心、噯氣、反酸、納差或胸骨后不適、疼痛;②X線鋇餐,腹部B超,檢查肝、膽、胰無異常,肝功能試驗、食管鏡、胃鏡檢查無陽性發現;③可有輕微胃炎但無凹陷隆起病變也無潰瘍或糜爛[3]。
1.3 治療方法。治療組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在常規療法基礎上輔以消食止瀉貼進行治療,將膏面貼敷在小兒肚臍(神厥穴)和脾腧穴上,每貼貼敷時間8-10小時,每日一次,療程兩周;對照組采用常規療法進行治療,療程兩周。以上兩組患兒均需注意飲食調節,忌食寒涼、辛辣刺激之物,兩組均觀察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4 療效評定標準。觀察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兒食欲減退、食量減少、噯氣腹脹、惡心嘔吐、大便稀薄等癥狀改善的時間以及總療程的差異。痊愈:服藥兩個療程后癥狀消失,食欲與食量恢復正常;顯效:服藥兩個療程后癥狀基本消失,食欲明顯恢復,食量恢復至正常水平3/4;好轉:服藥兩個療程后食欲改善,食量有所恢復,但未達正常量的3/4;無效:服藥兩個療程后食欲與食量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為痊愈率+顯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表示各參數標準值,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以P<0.05為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癥狀改善時間比較結果。實驗結果顯示,治療組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食欲減退、食量減少、噯氣腹脹、惡心嘔吐、大便稀薄等癥狀改善的時間以及總療程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如下表:
2.2 臨床療效比較結果。實驗結果顯示,治療組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治愈51例,治愈率68.00%,顯效20例,顯效率26.67%,好轉4例,好轉率5.33%,無效0例,無效率0.00%,臨床總有效率為94.67%;對照組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治愈32例,治愈率42.67%,顯效19例,顯效率25.33%,好轉20例,好轉率26.67%,無效4例,無效率5.33%,臨床總有效率為68.00%。可見,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如下表:
3 討論
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小兒上腹部為中心的持續存在或反復發作的疼痛或不適,早飽、腹脹、返酸、噯氣、厭食、燒灼感、惡心、嘔吐等消化功能障礙癥狀,是小兒消化內科最常見的臨床癥候群,可以因器質性消化道疾病引起,也可以是功能性的[4]。小兒多為功能性的消化不良,具有慢性、復發性和異質性特點,患兒可因長期消化不良導致營養不良,甚至影響生長發育。其發病機理一般認為與胃、十二指腸運動功能異常,導致患兒胃排空延遲有關。屬中醫學“腹脹”、“胃痛”、“痞滿”、“反胃”等范疇。
近年來,醫學界對該病的臨床研究不斷深入,但該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報道研究認為該病與胃腸道運動異常、內臟超敏性有關。因為食物在機體內的消化吸收主要依賴于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胃居于中焦,是人體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胃的通降是降濁,降濁是受納的前提條件。小兒的生理特點為“陽常有余,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因此寒熱不能自調,飲食不能自節,過食或偏食,易傷及脾胃。因此,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多在脾胃虛弱的基礎上發生。這些研究也表明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病機制可能與胃動力障礙、胃感覺異常、胃腸激素分泌紊亂等因素相關。也有研究發現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虛弱型患者的血漿胃動素、胃泌素水平明顯降低,在脾虛狀態下,胃排空功能表現為運動功能低下和排空延緩。
小兒消食止瀉貼以聚四氟乙烯(PTFE)膜、無紡布、醫用壓敏膠、甲殼素等材料,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工藝制備而成。結構性能:通過穴位貼敷,能清熱利濕、消積導滯、健脾溫中、散寒止瀉。作用機理:利用組成結構所具有的特定刺激強度的激發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環,增加脈管通透性,組織內的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物質代謝加快,提高了細胞活性,促進疾病康復。適用于各種小兒因濕熱、傷食、疳積引起的腹痛、腹脹、腹瀉、消化不良癥等用。小兒消食止瀉貼相對傳統中藥膏貼,工藝精簡,儲存使用更加方便,揭開既貼,效果明顯,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素桂,蓋志敏.小兒胃腸病診斷與治療.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0
[2] 陳貞,許文君,張聲生,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證候及癥狀分布特點的研究[J].北京中醫藥.2008.27(11):841
[3] 張萬岱,危北海,陳治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25(6):559
[4] 宋志強,柯美云,王智風,等.不同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病理生理機制的比較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2010,30(10):729
[5] 陳高.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