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兒腦性癱瘓伴語言障礙的比例較高,也是腦癱患兒常見的并發障礙,其發生率約占腦癱兒童的70%~75%。這些嚴重影響患兒的日常交流能力以及日后接受進一步教育,因此,在對小兒腦癱的綜合康復中,語言障礙的康復治療是一項重要內容。2009年9月,筆者在蘇州市母子保健中心進修期間,對腦癱伴語言障礙患兒進行針灸按摩和語言訓練的康復治療,療效滿意。
關鍵詞:語言障礙 腦癱 按摩治療 語言訓練
【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027-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118例均為住院患者,其中男66例,女52例。1歲~5歲69例,5歲~7歲49例。其中痙攣型56例;手足徐動型23例;遲緩型27例;其他型12例。頭顱CT及MRI檢查結果顯示;蛛網膜下腔增寬43例;腦萎縮25例;腦室擴大24例;腦白質減少15例;其他11例。將11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語言訓練場所。兩組根據語言發育檢查表及標準構音障礙檢查,均給予語言訓練,由專業的語言訓練師采取一對一的訓練方法,在安靜,明亮,安全的環境中進行訓練。30min/次,1次/d,3個月一個療程。
1.2.2 語言訓練的內容。注意力集中訓練:①練習吹氣,如小乒乓球、羽毛、風車等。②咀嚼肌訓練,口唇開合運動訓練和按摩口周并叩擊。③唇舌操訓練,可用壓舌板或一次性指套,助其用舌頭做上抬及左右活動訓練,10min/次,1次/d。
理解能力訓練:提供語言刺激,根據語言辨別實物和圖片。
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根據圖片和實物訓練語言表達能力,以提高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訓練。
認知訓練:告之患兒物體的形狀、大小、形狀與整體、空間、圖案拼切、顏色、數學、繪畫等內容可有效提高殘疾兒童的認知和學習能力。
操作性課題:在每日的生活起居和訓練教育中,始終貫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訓練,使所有的完整動作連貫協調。如進食、洗、沐浴、穿脫衣、鞋,自行入廁、個人衛生清潔、使用器具、操作電器開關、社交活動等,為將來步人社會奠定基礎。
觀察組給予針灸配合手法按摩:取雙側內關、印堂、百會、四神聰、廉泉、風池、翁風、啞門及通里等,30min/次,1次/d,15天一個療程。對照組只給予語言訓練。
1.2.3 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 結果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
3 討論
在腦性癱瘓兒童中,幾乎所有的患兒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語言發育遲緩。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是由近到遠、由深到淺、由絕對到相對逐漸發展的。腦損傷患兒由于運動功能障礙,限制其發展,信息輸入的分析與綜合能力低下和缺乏變通能力,阻礙了知覺發展。其語言發育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以腦損傷為主,其次是語言環境的影響較大,從而導致患兒認知能力差,詞匯量少,詞匯增加緩慢,抽象詞獲得較晚,使用語言的范圍受限,機會較少,這些嚴重影響患兒的語言功能,導致語言落后及語言發育遲緩。針刺可以改善腦循環,促進腦細胞修復,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組織的營養代謝,促進中樞神經細胞的功能代謝。以達到運動構音相關肌群的運動協調恢復,語言的發育有顯著的提高。
對腦癱患兒進行語言康復時,應從多方面入手,訓練內容要豐富,調動患兒家長積極參與配合,以提高和鞏固患兒語言訓練的效果,促進患兒的整體認知能力的發展,使其能與人進行正常交流,具備生活自理、接受教育和獨立生存于社會的能力,最終盡可能融人社會,以減輕殘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