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161-01
患有冠心病的人,為了減少心肌梗死的發生,在寒潮活動的冬季,必須加強保健,具體措施是:①要注意御寒保暖,在氣溫驟降時少到室外活動。②應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在醫生指導下堅持服用藥物。③忌暴飲飽食,不吸煙,少飲酒,保證充足睡眠,注意節制性生活。④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
定期體檢并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健康干預,是預防心臟病最重要的手段,老年人在常規體檢時發現高血壓,心界增大,心電圖異常等,需要有針對性的增加化驗血流變,血脂,血糖和心臟彩超,動脈檢測,動態心電圖等等深度體檢項目,以明確病因及時治療。
心臟病患者平時隨身攜帶急救盒,家里備好氧氣袋,發病立即吸氧,含花硝酸甘油,并立即呼救,如果家人發現患者發病,應立即將患者下額抬起,使其頭后仰,以打開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暢并進行人工呼吸,同時實施胸外按壓,盡快撥打急救電話。
除了要采用有效的防治措施外,找出一些誘發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并盡量避免或消除這些因素,就能使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和復發減低,根據有代表性的資料指出,在可以查到的發病誘因,勞累往往是最為主要的,應該特別值得提出的,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認為感染因素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往往是導致老年人發生肺炎成為死亡原因,而忽略了感染誘發心肌梗死而危機生命,專家們指出,有時因感染誘發急性心肌梗死者的比例很高,在一組統計資料中可達15.8%。
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
對病人實行特別護理,進行連續的心電圖檢測及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檢測,同時做好記錄,還應密切觀察神志,皮膚溫度,末梢循環,出汗及尿量,如發現異常的病情變化,特別是心電圖的微小變化,都應及時報告醫生,進行搶救。
在應用擴冠止痛藥物的過程中,易引起血壓驟降,另外老年病人大多有高血壓病史,又由于心肌梗死,病人因疼痛和精神緊張易造成血壓升高,無論血壓驟升或驟降,都不利于心肌梗死的恢復,因此,在護理上要密切觀察血壓的變化,應每0.5—1小時測量血壓一次并做好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緊張情緒,必要時應用鎮靜止痛藥物,使其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
絕對臥床休息2—4周,有利減輕心臟負荷,促進心肌愈合,但要注意防止肺栓和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褥瘡發生,同時密切觀察有無呼吸急促,咳嗽,咳血等癥狀,如有異常,應立即報告醫生,采取抗凝治療。
吸氧的同時,立即建立靜脈通道,用來維持血壓,補充血容量,調節電解質,保證靜脈用藥,并嚴格掌握液體滴速,不能超過20滴/分,還應保證輸液通暢,注意保護血管,以防止病情發生變化,耽誤用藥,失去搶救時機。
發病后4—6小時內禁食,然后改用易消化,清淡,低鹽流食,老年人平時生活飲食習慣容易造成便秘,加之久病臥床,腸蠕動減弱,更易加重便秘,因此在生活護理上,除注意少量多餐,速度宜慢,禁過飽,高脂辛辣,產氣食物外,還應多給新鮮蔬菜,水果,保證大便通暢,一旦便秘形成,不能讓病人強行排便,應給以灌腸。
預防心衰及心率失常發生,避免各種誘發因素,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注意通風,防止著涼,防止肺部及泌尿道感染。
心理社會因素在冠心病發病中其重要作用,目前冠心病的嚴重性已被大眾所認識,因此一旦被確診后病人恐懼,憂郁,沮喪心情是常見的心理反應,一般腦力活動者心理負擔較重,因此在做好晨,晚間護理的同時,要加強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保持頭腦冷靜,有條不紊地組織搶救工作,給病人以安全感。
參考文獻
[1] 李淑榮.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患者1周內的臨床特點.中華護理雜志,2001,667-668
[2] 李琳.預防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循證護理[J].護理學,2007,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