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253-02
急性壞疽性膽囊炎是由急性單純性膽囊炎發展而來的。其病程兇險,易并發中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綜合癥(MODS),重者可威脅病人生命,2003~2011年我們共收治45例,通過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齡42-81歲,以54-70歲多發,平均住院14天,全組中29例發病前有飽餐,進油膩食物史,22例為夜間發病,發病初期為突發石上腹陣發性絞痛,其中23例放射至右肩部,伴有惡心,嘔吐等消化癥狀,隨著病情發展疼痛轉為持續性并陣發性加劇,少數病例為持續性劇痛,部分病例出現寒顫高熱及輕度黃疸,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Murphy征陽行,33例可捫及腫大而有觸痛的膽囊,9例出現低血壓,B超或CT提示膽囊結石36例,其中合并膽總管結石11例。
1.2 并發癥。28例合并冠心病,9例合并糖尿病,19例合并慢性支氣管炎,5例合并腦血栓,21例合并高血壓。
1.3 治療。本組病例均手術治療,行膽囊切除37例,其中同時行膽總管切開取石,T行管引流11例,余8例行膽囊造口術。
2 結果
經積極治療和良好的圍手術期處置,44例獲救。1例76歲病人術后出現感染性休克和MODS而死亡。
3 討論
膽囊炎分急性和慢性兩種,臨床上多見,尤以肥胖,多產,40歲左右的女性發病率較高。急性壞膽囊炎發病與膽汁淤滯和細菌感染密切相關。主要致病菌為大腸桿菌(占60%-70%),克雷伯菌,厭氧桿菌等革蘭陰性菌,多由腸道經膽總管逆行進入膽囊,少數經門靜脈系統至肝,再隨膽汁流入膽囊。慢性膽囊炎一部分為急性膽囊炎遷延而致,但多數既往并無急性發作史,約70%病人伴有結石,由于膽石刺激,加上在長期慢性炎癥的基礎上有過反復多次的急性發作,可是膽囊萎縮或囊壁纖維組織增生肥厚,終致囊腔縮小,功能喪失。
3.1 臨床表征。①急性膽囊炎不少患者在進油膩晚餐后半夜發病,因高脂飲食能使膽囊加強收縮,而平臥又易于使小膽石滑入并嵌頓膽囊管,主要表現為右上腹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可向右肩背放射,常伴發熱,惡心嘔吐,但寒戰少見,黃疸輕,腹部檢查發現右上腹飽滿,膽囊區腹肌緊張,明顯壓痛,反跳痛。②慢性膽囊炎癥狀,體征不典型,多數表現為膽源行消化不良,厭油膩性食物,上腹部悶脹,噯氣,胃部灼熱等,與潰瘍病或慢性闌尾炎近似,有時因結石梗阻膽囊管,可呈急性發作,但當結石移動,梗阻解除,即迅速好轉。查體,膽囊區可有輕度壓痛或叩擊痛,若膽囊積水,常能捫及圓形,光滑的囊性腫塊。
3.2 急性膽囊炎患者偶需做CT檢查。除可發現膽囊管或膽結石為,診斷主要依據:①膽囊擴大;②膽囊壁普遍性增厚,且增強掃描時可見膽囊明顯強化,這兩種現象對確診缺一不可,因膽囊擴大也可見與膽道梗阻,或正常膽囊炎因增厚的膽囊壁而呈結節狀,可給人以膽囊癌的錯覺,故其鑒別診斷需結和臨床癥狀,化膿行膽囊炎膽汁CT值可>20HU,膽囊周圍炎,膽囊壁與肝實質界面不清或與膽囊周圍顯示為低密度環,系由膽組織繼發性水腫所致,若系膽囊穿孔,膽囊窩部可出現液平的膿腫。氣腫性膽囊炎則于膽囊內或壁內出現氣影,慢性膽囊炎常與結石并存。CT除膽囊壁普遍增厚和增強掃描顯示為壁強化外,膽囊大多擴張不良或縮小,若周圍粘連,則可見膽囊鄒哲變形,應該指出的是,如無結石純在,CT難以肯定膽囊縮小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收縮。如膽汁鈣化或膽囊壁鈣化而形成所謂“瓷器膽囊”,則CT易于診斷,若造影顯示壁厚且擴張不良的膽囊不顯影,而膽管卻良好顯影,可肯定為慢性膽囊炎。CT在膽道造影不常用。
3.3 急性壞疽膽囊炎。是一種較為嚴重的急性膽囊炎,因其發病急,病情重,發展快而又常常合并內科多種疾病,且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機體功能低下,應急反映遲鈍,一但疾病發作則病情迅速惡化,出現中毒性休克,膽囊化膿,壞疽,穿孔。
年輕患者一般較易診斷,但老年人由于腹肌萎縮,臨床體征常不典型,加之老年人多有心血管系統疾病,全身動脈硬化,更易出現膽囊血運障礙而值壞疽,其它內科疾病如糖尿病等嚴重影響機體對急性炎癥的抵抗能力,使病情更加難以處理。
急性壞疽性膽囊炎多數是由于膽囊結石堵塞膽囊管,造成膽囊內壓力升高,膽囊壁張力增高,血管受壓導致血供障礙,引起膽囊缺血,壞疽。少數包括非結石性膽囊壞疽,病因不十分清楚。
本病診斷一般不難,根據膽囊炎病史及超聲或CT提示腫大的膽囊或合并性結石,以及右上腹出現局限性腹膜炎體癥,多提示膽囊已經壞疽。從本組病例可以看出,急性壞疽性膽囊炎以老年人發病居多,且多合并有重要臟器的功能改變,病人反映往往比較遲鈍,一但出現血壓下降可迅速進入不可逆的休克狀態。
因此,在手術前結合病人的心,肺,肝,腎,腦,等重要器官的情況,遵從準確平價。果斷處理,重點準備的原則,最大限度的提高病人對手術的耐受性。
急性壞疽性膽囊炎病程較兇險,重者可發生感染性休克,一旦確診應選擇手術治療,行膽囊切除手術。
但對病人全身情況差,局部解剖關系不請著,為確保病人安全,力求短時間內解決問題,宜選用膽囊造口術,3個月后根據病人全身情況覺得是否在行膽囊切除術,術中根據膽總管情況,同時行T型管引流術。
參考文獻
[1] 盧現霞,吳玉敬.急性壞疽性膽囊炎52例臨床分析.河北醫藥,2006,34(12)
[2] 梁安林,王海東,周開倫,等.急性膽囊炎急診手術的利弊.肝膽外科雜志,2001,9(5):35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