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彭澤
彭澤是人們津津樂道的隴上名臣。彭澤,初名鄘,后更名澤,字濟物。明中期蘭州人士。彭澤祖上世代為宦,到祖父時家境衰落。青少年時跟隨外祖父段堅讀書。段堅是明代隴上的大學者,被稱為理學名臣,也是明代河東學派的繼承者。正是有段堅等學者,明代蘭州的士人文化才獲得長足發展。
彭澤在成化十九年(1483)中舉人,弘治三年(1490)中進士。此后,先后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主持鎮壓了河南、山東、四川農民軍。正德九年(1514),總督陜西甘肅軍務,平定了土魯番速檀滿速兒的叛亂。也正是這件事使他糾結終身,兩次因此而被革職。嘉靖七年(1528年),又以昔年夷情被誣而革職。兩年后,抑郁而死。隆慶初年(1567),他病逝后的第37年,才得以平反昭雪,謚號襄毅。彭澤一生著述甚豐,書法雄渾遒勁,豪氣十足,至今在蘭州碑林還能見到他寫的 “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中堂。
彭澤是蘭州人,為何在靖遠留下了他的足跡呢?這是一段眾說紛紜的謎團。有一種說法是彭澤有親戚在靖虜衛居住,而他年少時家境貧寒,故而到此投親,并到法泉寺讀書。他究竟在法泉寺讀了幾次書,也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他少年在此地讀書,青年時又再次來此地讀書3年。
明代中期,法泉寺興盛一時。我們在寺內一隅,看到了四五通明代石碑,后來其他地方又發現了幾塊明代石碑。在一個地方能看到如此多的明代石碑,的確令人驚嘆。這些石碑早系成化年間,晚系崇禎年間,可以說貫穿了明代中晚期,最為難得是些石碑中有一塊《劉公祖置田供香碑》,石碑上方是兩首詩。這不僅說明法泉寺香火興盛,而且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這里的文化底蘊相當深厚。
無疑,這種文化底蘊是彭澤來此地讀書的前提。古人讀書和現在大有不同,古人讀書或者跟隨師父,言傳身教,亦或能找到可以指點或者切磋的人,這樣學問才有長進。死讀書、閉門造車是不行的。
如果當地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即便彭澤來了,也未必能長期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