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會寧縣中川中心小學 杜兆義

一個良好班集體的形成需要共同的奮斗目標、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班內正確的輿論導向,使班集體始終充滿團結和諧、文明向上的氣氛。這樣學生才能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全面提升道德素養。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具體到班集體文化建設中,就要構建切實可行的德育管理策略。
青少年的交往主要在家庭和學校展開。一些“學困生”和“德困生”往往拒絕與父母交心,在學校又不能與教師及時交流,而渴望交往與傾訴的心情又十分迫切,于是只好交一些筆友和網友來訴說心事,久而久之,常常沉溺其中難以自拔。為此,班主任應該正確引導學生的交往,幫助其創設和諧的人際關系。
(1)“我為父母分憂愁”。具體做法是讓學生回家詢問父母當前的煩心事,體會父母的奔波與操勞;鄭重行使作為家庭一員的權利,參與家庭大事的表決;每月至少做一件讓父母感到高興或者驚喜的事。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而且可以使學生與父母的情感得到交流,在家庭中形成平等、和諧的氛圍。
(2)“該放手時就放手”。通過家長會、家校聯系卡或班主任與家長談話等方式,讓家長留給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間。這種做法其實就是讓學生去經受風吹雨打,去體驗生活中的苦與樂,使學生了解父母的辛勞,理解父母的苦心和期望,親子雙方共同營造一個參與、合作的家庭環境,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和義務感。
由于絕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多以“自我”為出發點來考慮問題,“寬容”、“謙和”、“禮讓”的觀念較淡,圍繞這些問題,應在班上開展以下工作。
(1)“優點大家學”。在班會課上讓學生舉出生活交往中做得比較好的同學及事例,或者是自己引以為榮的一件事,講出來大家共同分析,找出其中的閃光點,讓全班學生了解仁愛、寬容、禮讓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對照自己的行為,找出差距,提高認識,自覺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做到取長補短、揚長避短。
(2)“有話當面說”。班里有很多具有普遍性的問題,為此,可以在班上召開民主生活會,讓學生各自把心里的話都當面講清,并且可以直接指出其他同學的不當之處,要求改進。對于錯誤嚴重的學生,該進行嚴厲批評的,決不姑息遷就。這樣讓所有學生坦誠相待,消除隔閡,增進團結。
(3)“讓世界充滿愛”。如何讓“蜜罐”中的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關懷呢?為此,班主任可以給學生推介一些感人至深的文學作品,讓他們聯系實際,談談感想,使學生懂得感恩,同時向困難群體伸出援助之手。另外,在班上設立“愛心信箱”,把每一個熱心助人的學生和他們的事跡寫在紙上投進去,兩個月集中公布一次,事跡最突出的學生被評為班上的“愛心模范”,成為大家學習的楷模。
(1)“師生共步人生風雨路”。學生情感比較脆弱,不善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困難時需要有人幫助,以排解心中的憂愁。但是教師們有時因為忙于教學,不可能隨時隨地對每個學生的思想狀況都洞察于心。因此,學生就要主動去尋找一位自己信任的教師,向他(她)敞開心扉,傾訴煩惱,尋求解決辦法,由此早日卸下思想包袱,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這種方法,不僅解決了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各種難題,而且對于較為嚴重的事情教師也可以及早發現,防微杜漸。
(2)“早日踏上未來成功路”。古人說“學貴質疑”,教師應倡議學生經常問問題,比如,每天問任課教師一個問題,一周內,至少與任課教師聯系一次。倡議提出后,請教問題的學生逐漸多起來了,學生們不僅攻克了學習中的疑難,而且融洽了與教師間的關系;教師也得到了更多的反饋信息,更好地促進教學相長。那些經常提問的學生成績進步很明顯,在班上又帶動了一批同學,全班形成了一陣你追我趕的學習熱潮。
首先,班主任可以通過各種文體活動,從中選拔關心集體、團結同學、積極熱情、辦事認真、愿意為同學服務、有一定組織能力和特長的學生擔任班干部,也可以通過競選的方式產生班干部。對班干部的培養,不但要使其明確班集體管理工作的具體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培養班干部懂得怎樣管理班集體、如何開展工作。其次,班規的制定與執行,是實現學生自我管理的途徑。班規的制定是結合班集體和學生的實際,把學校的規章制度具體化的過程。在執行過程中,可推行班干部值周制度。每周安排兩名班干部擔任值周干部,具體處理本周班內的一些事務。遇到問題要及時處理,并對每天的工作情況作好詳細記錄,每周五向全班學生作匯報總結。下一周的值周干部要對存在的問題采取措施,以切實解決問題。班長和值周干部負責向班主任匯報工作,每周匯報一次,有重大問題和突發問題要及時匯報。
首先,要給學生留出決策的“空白”,讓學生參與班規和班集體工作計劃的制定。無疑,這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其次,要給學生留出管理的“空白”,讓學生參與班集體管理。由“教師要管我”轉變為“我要管我”,形成一種“無管而無不管”的人人自管的佳境。再次,要給學生留出評價的“空白”,讓學生參與評價。通過自我評價去明晰規則、明辨是非。最后,要給學生留出教育的“空白”,讓學生參與教育。班會課是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一種常規方式。上好班會課應做到:“主權自主化”,把班會課交給學生自己去主持,去設計;“主題熱點化”,班會課應圍繞一周工作的重心和當時的熱點、焦點,吸引學生的關注;“形式多樣化”,開展“我愛我班”活動,讓學生走上講臺,互相“揭發”好人好事,表達對集體的熱愛;還有“實話實說”,學生圍繞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通過愉快的“聊”,達到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能夠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上好每一節班會課,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主人翁意識,有利于班集體良好氛圍的形成,是推動班集體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
(1)“相信學生愿意向善”。我曾教過一個“油鹽不進”的學生,他上課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睡覺,每次苦口婆心地給他講道理,最多只能管用一天。光講大道理不行,關鍵是點燃他“想做好”的思想火花。我在給他的作業評語中寫道:“每個人身上都有些缺點,就像生病一樣,生了病得治,有了缺點得改;上課睡覺是一個缺點,你也想改,改正它關鍵靠自己的意志;我并不要求你一下子全改,每天有進步就行,比如今天比昨天少睡了30 分鐘,這便是進步,值得高興。”接下來的一節課他表現得很好,一分鐘也沒睡。晚上,我用電腦繪圖軟件畫了一些好看的圖畫,并用藝術字寫了這樣的話:你今天進步了,老師為你高興!第二天我將這件小禮物交給他,從此以后他很少在課上睡覺了,還常和同桌討論問題。可是因為基礎太差,連續幾次考試都沒有及格,我深知單靠點燃他“想做好”的思想火花是不夠的,真正的動力應該來自學習上嘗到的甜頭。于是我又實施了第二步幫助計劃,幫他制定每周的具體目標,并隨時督促他。一學期下來,他果然進步了,并有了力求上進的思想。
(2)“擁有發現的眼光”。每個月,我都要讓每個學生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如繪畫、書法作品、科技小制作,或表演視頻等,由學生本人向全班同學介紹作品的“特殊價值”與自己的“特殊才能”。一些原先比較自卑的學生也樹立起“抬頭做人”的自信,產生了較強的創造欲和表現欲。以發現的眼光去看待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創造力和智慧,這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和自信心的樹立,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3)“鋪就成才的道路”。在班上組織各種各樣的競賽活動,以此來評出“班內名人”。如朗誦會、作文比賽、背名言比賽等,從中發現班里的“小作家”、“小詩人”、“體育明星”、“名言大師”、“記憶超人”、“數學小博士”……開展這些活動,為學生創造施展才華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才能,為學生今后走上成才的道路做鋪墊。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道”與“解惑”都涉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即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解開他們心中的疑惑。教師的神圣使命是教書育人,育人應擺在第一位。
班主任工作應提倡“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方法。似水柔情,溫暖感人,但促膝談心、含笑說理未必都有效,它容易使人麻木、懈怠,所以更要提倡剛柔相濟。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但必須在一定的紀律約束下展開工作。古語說“嚴師出高徒”,不無道理。我們實施嚴格的教育,要掌握好時機,不能亂“棒喝”,也不能簡單粗暴地訓斥,嚴格的教育是科學理智的。尤其是班主任,更要嚴于律己,身先士卒,以身正來正人,以身嚴達到人嚴。
造成學生差異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重建學生良好的心理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不妨設計一些諸如“天生我材必有用”、“還看今朝”、“戰勝脆弱”等主題班會來激勵學生,給全體學生,特別是后進生以信心。另一方面積極與任課教師協商,對部分信心不足的學生以鼓勵教育為主,如尋找他們的閃光點予以表揚,積極地創造條件讓他們多表現自我,盡可能多地讓他們參與,針對他們取得的成績及時肯定表揚。這樣讓他們發現自己還是很優秀的,自信心有了,動力就足了,就容易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教育是一種心靈的影響活動,教師對工作、生活和社會的態度,教師的理想、信仰和追求,時時都在影響學生。因此,只有當教師被學生認同時,教育效果才是實在的;而學生只有在被教師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時,才會學得更好,學得更有效。因此,作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必須以自身的良好形象作為生動的教材。“吾日三省吾身”,只有在塑造學生美好心靈的同時不斷完善自己,以此獲得學生的高度信任,成為學生心目中最可親的人,這樣,才能真正把“學會做人”四個大字寫在學生的心坎上。
實踐證明,生動活潑的班集體文化氛圍能使師生心情愉快,能激勵學生不斷進取,主動、健康地成長,能使學生更加積極、輕松、熱情地投入到學習、生活與工作中。因此,班主任要耐心細致地抓好班集體文化建設,培植德育氛圍,細水長流,潤物無聲,使學生在良好班集體文化氛圍的熏陶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