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貫徹落實溫家寶總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進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免費開放,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 2011年1月26日,文化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
免費開放的根本目的是讓廣大人民群眾就近方便地參與文化活動,保護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這對于我們長期從事基層文化工作者來說又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把免費開放工作做實、做細、做好,為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已迫在眉睫。
根據當前基層人才短缺和基層文化隊伍培訓缺乏系統性、規范性,保障力度不夠,培訓效果不明顯,不能滿足基層文化隊伍建設的需要,2010年9月,文化部出臺了《關于開展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培訓工作的意見》。加強基層文化服務隊伍培訓工作,是貫徹落實“人才興文”戰略,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要求,是實現文化重心、服務、資源“三下移”,保障基層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舉措。
近些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為加強基層公共文化建設,培養基層文化隊伍做了大量工作,已取得了顯著成績。“十一五”期間,覆蓋鄉鎮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經初見成效,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村文化活動室、城市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都在老百姓身邊,使老百姓在很小的范圍內就可以參與文化建設,享受文化生活。在“十二五”規劃中,我國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一個重要的方面來抓,而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基本情況
2011年4月,筆者隨十堰市文體局社文科同志到鄂西北六縣一市鄉鎮綜合文化站進行調研,了解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的建設情況,基本情況統計如下:
六縣一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基本情況調查表
從以上調查結果來看,基層文化站的文化隊伍建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文化干部偏少。97%的文化站只有一個干部,基層化工作繁雜瑣碎,單靠一兩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完成一個鄉鎮的文化活動,不利于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發揮。
2、文化干部業務素質偏低。整個文化站干部的知識層次不高,60%的文化干部只有高中學歷。因文化素質偏低,向農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的能力就有限,展開的文化活動達不到社會效益,缺少吸引力,沒有群眾響應。同時,學歷偏低,職稱也偏低,工資待遇自然而然就偏低,直接影響了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的穩定性。
3、人才結構不理想。部分鄉鎮文化干部年齡偏大,15%的工作人員年齡已超過50歲,40-50歲的文化干部占55%,思維活躍、激情奔放的年輕人少。從專業上看,演唱、表演、書畫、攝影、創作的專業人員缺乏,開展的文化活動單一,不利于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4、卻少復合型人才。即有專業水平又有領導才能的站長缺少,多面手文藝干部更是稀少,不利于向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
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的措施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是否強大,文化館(站)各項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是否發揮的好,直接影響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如何改變現狀,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把免費開放工作做實、做細、做好,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社會發展的功能,促進全民的文化素質提高。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將高學歷的文藝人才吸引到文化站。按照國家《公務員法》,向社會公開招聘高素質、高學歷的文藝人才,可根據當地的情況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和補貼,將這些高學歷的文藝人才吸引到文化站工作。同時,創新機制,對于適合綜合文化站工作的特殊人才、熱愛文藝工作的人才,不分地域,可破格調入文化站工作,增加行政事業編制,擴充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
2.加強自身的業務學習,培養“一專多能”的文藝干部。文化干部可通過自學、電大、函數,取得國家認可的學歷,以此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學習就是一個漫長的知識積累過程,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質的變化。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突破自己,當靈感來臨之時就可通過自己的文筆很好的表現出自己的創作意境,創作出來的作品貼近生活,反映時代精神,體現農民的喜怒哀樂,并把它搬上舞臺,更好的服務于農民,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
同時,還應通過省、市、級的干部培訓班的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通過交流學習,取長不短,提高專業技術和綜合素質水平,以此強化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更好的服務于社會。
把文化館(站)當作一個培養文化人才的基地,通過文化活動指導培養一批文藝骨干,靠這些文藝骨干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整個鄉鎮的文化工作就會煥然一新。
3.挖掘民間藝人,組建農民演藝隊。每一個地域都蘊藏著不同文化內涵,文化站通過開展文藝活動,發現和挖掘有藝術專長的民間藝人記錄在檔,作為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的骨干力量。舉辦民間藝術培訓班,邀請老藝人傳授技術,讓他們在繼承民間文化遺產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組織開展活動,以活動代訓練,以村干部、回鄉青年、科技能人、致富大戶為重點,培育文化科技中心,增強示范帶頭作用。組建腰鼓隊、民間演藝隊、秧歌隊、籃球隊等多個群眾易接受,喜聞樂見的文化隊伍。通過隊伍的組建和活動的開展,營造農村生機勃勃、百花齊放的文化氛圍。
4.倡導文藝自愿者到文化站任職。鼓勵有專業技術的文化干部,社會文藝骨干到文化站任職,把熟練的技術傳授給基層文化干部,為基層文化活動的開展注入新鮮的活力,把城市先進的文化理念帶到基層文化站,促進基層文化建設,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從傳統的“送文化”下鄉,到基層“種文化”,在農村這片廣袤的土壤里,讓“文化”的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繁衍。
人才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要加大文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多層次、多渠道培養和引進高水平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完善用人激勵機制。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積極創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培養和引進復合型人才、各類文化專業人才。以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高,來豐富基層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以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以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引領著農民新的生活方式,在更高層面上提高新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實現和保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使農民在充分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更應該在精神層面得到關懷和幫助,讓農民正真享受文化幸福,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子雷.文化部部署基層文化隊伍培訓工作[N].中國文化報,2010(4).
(作者單位:十堰市群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