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佩飾,即佩戴在人體各個部分的飾物。作為服飾的重要成分,與民俗活動密切相關。本文從五個方面論述了佩飾在民俗中的表現形式,并努力挖掘其內涵,弘揚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關鍵詞:佩飾;民俗;表現形式
佩飾,就字面意思來講,即佩戴在人體各個部分的飾物,民俗,即民間的風俗習慣。它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文化生活。佩飾與民俗活動密切相關,是民俗生活的產物,是民俗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民俗的載體。
一、佩飾與生產民俗
人們進行的生產勞動,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社會風俗,可稱為生產民俗。佩飾在農村婦女身上更好地體現出來。江南水鄉的婦女勞作時,由于不停地彎腰插秧,無暇顧及其他,“包頭巾”就伴隨著這一生產活動而產生,它可以歸攏發絲,夏天防曬,冬天防寒,也可以防止田間飛蟲,并且可以保持頭發干凈,這種頭飾被稱為蘊含“稻作文化”精華的經典。
二、佩飾與人生禮儀民俗
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歷一系列的人生禮儀,我們將之歸于人生禮儀習俗。
誕生禮儀是人生的第一個重要儀式,于是便產生了與此相關的嬰幼兒佩飾。中國自古以來不僅認為出生的嬰孩男女有別,而且還重男輕女。自小孩出生起,大人就給他們佩戴不同的東西,希望他們將來能按照大人的思想長大成人。除此之外,小孩最常見的佩飾還是百家鎖,或稱為長命鎖。一般來說,百家鎖是由親朋好友共同出資打造的,集齊了上百家的福壽,認為這樣會給小兒帶來好運,同時給小兒帶上鎖,也有利于拴住小孩,從此能順順利利的養活此兒。還有佩戴項圈、銀鏈、手鐲、腳鐲等佩飾的風俗。
在成年禮儀中,加冠禮最為隆重。男子成年的標志是加冠,女子成年的標志是加笄,也就是簪子,意味著成年,可以婚嫁了。
結婚的服裝佩飾也很特別。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財禮”這一說法,男方一般會為女子準備三金,富貴之家會送金釧、金鋜、金帔,當今社會,更多的是指戒指、耳環、項鏈,有時可換成手鐲,但戒指絕對是占有絕大多數的優勢,在古代,戒指的含義較為單純,而如今則更多指男女雙方愛情的見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更加豐裕,佩戴戒指的習俗有增無減,現在變成了一種普通的飾物,超出了婚姻的范疇。從古至今,鳳冠霞帔是新娘子最好的佩飾。鳳冠,即頭上戴的禮冠;霞帔,是一種披肩服飾,組合在一塊盡顯榮耀富貴。古代貴族女子和受朝廷誥封的命婦也可以有此裝束。對于新娘子來說,頭上還需再頂一塊紅蓋頭,以示吉祥,新郎頭戴禮帽,身系大紅花或披紅。
三、佩飾與節日民俗
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每個節日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意義,與之相適應,也有特定的佩戴習俗,我們可以將此稱為節日習俗。
春節,除了給小孩壓歲錢外,一般情況下爺爺奶奶還會給小孩一些手鐲、小鎖之類的飾物。目的是企盼他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清明節,人們會將細柳枝編的柳冠、柳圈、柳球或將柳枝戴在頭上,長沙一帶稱作“記年華”。頭上插柳是對人的一種留戀,加之清明本來就是掃墓祭奠的節日,應該取義于對已逝之人的懷念。
端午節這天人們也有特定的佩飾。例如長命縷、艾虎等。長命縷,就是將五色絲線凝結在一起并纏繞到小孩臂上或編成結垂掛于小孩臂上,佩戴它,能使小孩免于各種疾病災難。
在重陽節這天,人們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當然與佩飾相關的是茱萸。按照中國古人的習俗,在九月九這一天要爬山登高,臂上要佩戴插茱萸的囊袋,以表示對親人朋友的懷念。
四、佩飾與信仰民俗
信仰民俗,結合到佩飾,它更多地表現出人們對佩戴物件的一種民俗信仰,人們祈求那些充滿靈異的物品能夠讓自己及家人免受災害,遠離危險。于是就制作了各種寄托靈異的佩飾,可以說是對自然的一種崇拜,如前面提到的虎頭帽、虎頭鞋,因為老虎是萬物之主宰,被人們認為充滿神奇的力量,佩戴這些能夠給人帶來力量,能夠變得威猛如虎,不容易受到傷害。
五、佩飾與文藝民俗
文藝民俗,我們可以把民間人們舉行的一些文娛活動歸于其中,比如說戲曲演出,歌唱比賽,秧歌等等,這里先談談有關曲藝民俗中的佩飾。戲曲在我國經久不衰,而且全國各地戲曲各異,都有自己的風格,男子很多佩戴長長的髯須,應算是藝術民俗的佩飾精品。在古代,髯須有美化男子的作用,而且也能體現一個人的品格氣質。所以現如今曲藝藝術中,人們為了使演員的形象更具有可塑性,一般會給男子佩戴髯須,以便使男子的形象更加優美,男子的氣質更加非凡。
總之,我們主要通過佩飾在民俗中的表現形式對其進行了一些了解,佩飾與生產、人生禮儀、節日、信仰、文藝等民俗都有密切的關系,只有在社會風俗中佩飾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價值與功用。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2]楊景震.中國民俗大系·陜西民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
[3]秦永洲.中國社會風俗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王西維(1976.2-),女,講師,碩士,咸陽師范學院中文系,研究方向為古代漢語、語言學和民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