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本文結合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三首詩歌,探討了詩歌中鮮明女性形象的典型不同,縱向地把握了中國女性的個性成長。
關鍵詞:中國古代詩歌;原生態;社會性;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反抗;獨立;尊嚴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源遠流長,各種文學典籍浩如煙海。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接觸到的只是煙海中一朵朵小小的浪花而已。對我們廣大語文教師來說,最為熟悉的也就是收入人教版教材中的那些古文古詩名篇了。可是中國古代文化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我們接觸到的這些古文古詩并不因數量少、年代分布雜而消減了一絲一毫的生命力,反而歷久彌新,彰顯著獨特的人文個性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在這些古文古詩中,反映婚戀關系、塑造鮮明女性形象的作品更是引人注目。如果將《邶風·靜女》和《衛風·氓》、《孔雀東南飛》、《致橡樹》放在一起看,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中國女性的成長和覺醒,更加敬佩女性的堅韌和偉大。
《邶風·靜女》被收入人教版第三冊課本。注釋上解釋靜女為“嫻靜溫婉之女” ①。可在我看來,這個靜女可是和“嫻靜溫婉”沾不上邊的。你看,“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在城的角樓等著和男子相會,這個靜女是主動的、熱情的:還“愛而不現”,故意藏起來,不讓男子瞧見,在男子找得心急,“搔首踟躕”的時候,說不定調皮的靜女正掩嘴竊笑呢。從那個傻頭傻腦的小伙子甜蜜的回憶中,我們還知道“靜女”“自牧歸荑”給男子作為信物②。整首詩歌展示的是先秦時期青年男女熱烈相戀、大膽約會的情景,顯示的是一個開放、寬容、允許自由婚戀的社會。“靜女”帶有一種原生態的美,在她身上看不到禮教的束縛和壓迫,展示的是一種自然的天性,純真而又活潑。
《氓》就有所不同了。這首詩歌通過記敘女主角從戀愛、結婚到被拋棄的經過,深刻地揭露了我國古代婦女在婚姻問題上的悲慘命運。《氓》和《靜女》一樣同屬先秦時期,亦是由自由戀愛開始。“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說明男女主角很可能是經過一番海誓山盟最終走到一起的青梅竹馬。但是社會上已經初步出現了較為完備的婚姻制度,“媒”在婚姻中以關鍵的因素存在下來。所以“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商量何時成婚時,女主角以“子無良媒”拒絕了他。不能和心愛的人成婚,女子內心也是極為痛苦的。她常常登上垝垣,遙望男子居住的地方—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她苦苦等候男子帶媒人前來完成婚事。如此壓抑自己真實的情感,只為滿足社會倫理道德的要求,是人社會化的典型表現,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社會性正是人的本質屬性。從原生態的人到社會化的人,這是一種成長。但這同時也是人性對社會倫理道德的一種曲從,更多的是對純真美好人性的壓抑。可悲的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女主角只能自覺地將自己納入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評價體系中,強忍住和心愛的人雙宿雙飛長相廝守的渴望,狠心以“匪我愆期,子無良媒”拒絕了對方。
可是女性的忍耐和壓抑并不能換來社會進一步的理解和寬容。從秦漢到唐朝,中國封建社會處于上升階段。從秦漢開始,儒家思想就成了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夫為妻綱”得到明確,男尊女卑的傾向反復被強調,封建家長的絕對權威已經確立,對婦女貞潔和品行的要求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漢唐時代,出現了不少針對婦女的專門讀物,對周禮的有關規定做了充分發揮,如西漢劉向的《列女傳》東漢班昭的《女誡》,唐代宋若莘的《女論語》等,將“卑弱”、“敬慎”、“曲從”一類歸入“婦德”“婦容”,造就的是一批自覺的奴隸。夫妻關系的不平等集中體現在主要由丈夫獨斷專行的“出妻”制③上。《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劇便是這種社會風氣的產物。雖然劉蘭芝自認為“兒實無罪過”, 但在被社會賦予絕對強勢的焦母面前,只能自求遣歸;劉蘭芝和焦仲卿情深意重,但在阿兄“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的追問面前,也只能違心允婚,這種種妥協、種種屈服,不是因為劉蘭芝太懦弱—事實上劉蘭芝一直是一個堅貞果敢的女性人物形象,而是因為以封建家長至高無上的權威為核心的社會倫理力量太強大。可貴的是,劉蘭芝對這一切已有了清醒的認識,她知道再多說什么也改變不了現狀,她和焦仲卿“同是被逼迫”,當時的世道是沒有她和焦仲卿的愛情的容身的位置的。最終她和焦仲卿雙雙殉情。
雖然唐以前,在社會實際生活中,男女交往與擇偶改嫁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圍內仍舊呈現出相對自由與松懈的狀態。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者為增值人口,還曾經用行政命令迫使寡婦再嫁。但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就算劉蘭芝再嫁,也只不過是從一個焦婆婆手中落到另一個焦婆婆手中,永遠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劉蘭芝的死,是對自身的毀滅,卻是對愛情信仰的堅守,人性被死亡升華得更純粹和偉大。劉蘭芝無疑比《氓》中的女主角更有反抗性,她抗爭的對象不是負心薄幸的男子,而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化身的焦母和自己的兄長。這是個人對社會的抗爭,劉蘭芝付出了生命為代價,留給后世的只有感人至深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的愛情警言。
唐代以后,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程朱理學和儒家思想成為官方意識形態而被納入了法的軌道。北宋理學家程頤將貞潔觀念推向了極致,提出了“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的觀念。封建社會對婦女的壓抑和毒害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湯顯祖的《閨塾》④中,女主角杜麗娘生活在父親嚴格的管制下,杜麗娘的母親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使是裙子上的一朵花都能引發她對女兒因此“懷春”的惶恐不安。在官衙里住了三年,杜麗娘竟然連后花園都沒有見過,還要問侍女春香“俺且問你那花園在那里?”
值得慶幸的是,這樣的封建時代終于過去了。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政府為廢除舊式婚姻,提倡婚姻自由自主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女性的自我意識以及男女平等的思想也開始覺醒。中國女性到底需要一份怎樣的愛情?在愛情生活中,中國女性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女性是不是應該壓抑自己,塑造自己,以滿足男權社會對女性的種種設定?種種問題,不容忽視和回避地擺在了中國女性面前。部分走在時代前沿的女性作家進入了深入的思考。而舒婷的《致橡樹》⑤則是對上述問題的最好的回答。“我要做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男女雙方在愛情生活中的地位應是獨立、平等的;“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二人是心心相印,緊密相連的;“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的紅碩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男性剛強、勇敢、銳利,女性熱烈、柔韌、厚重,理想愛情中的男女雙方應在心智、能力方面旗鼓相當。在舒婷看來,“她”有沒有真正的獨立平等意識,是不是十分珍視自己的獨立人格和尊嚴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深入到生命本質的角度去思考女性的社會角色,代表著中國女性真正的成長,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
注釋:
①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三冊,第6頁。
②初生的荑草具有白而柔嫩的特點,《詩經》中常常拿來做比喻,象征著愛情的真誠和純美。
③婦有七出: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
④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四冊。
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一冊。
(作者簡介:李中華(1980.12-),男,河南平輿縣人,畢業于商丘師范學院中文系,現為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一高級中學語文組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