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小時的故事》是美國著名女作家凱特肖恩的一部代表作。很多的評論家都從女權運動的角度,對于女主人公在一小時內的變化給予了無限的人文關懷。自由,生命,婚姻一直是大家討論的主題,而且婚姻似乎成了瑪拉德夫人去世的罪魁禍首,然而立足于社會實際,當我們超脫了那些庸俗的理論,我們卻可以看到另一個事實:瑪拉德夫人,死于自己的貪婪。
關鍵詞:死亡;自由;生命
《一個小時的故事》歷來被看作是女權運動的代表作。大概情節如下:主人公馬拉德夫人患有心臟病,當她得知丈夫在一場車禍中喪生之后,先是痛不欲生,然后獨自回到房間,耳邊竟然回響起了自由的聲音,因此也便感到了某種狂野的喜悅。幾乎是帶著重生的微笑,她走出了房間,然而逃過一劫的馬拉德先生卻出現在門口,馬拉德夫人心臟病發作導致猝死。醫生的診斷是“高興過度”。這個極具諷刺性的結尾讓人無比震撼:婚姻,自由,生命,孰輕孰重?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她有一個平常意義上的幸福的生活,丈夫愛她,她能感到,她也愛自己的丈夫,至少有時候她能感覺到這種愛的存在。文中對于馬拉德夫人的外貌說到她“有兩只白質纖細的手”,這一點暗示她不用干活,不必為生計操心,甚至不必操勞家務。而且她的家中在“敞開的窗戶放有一張舒適寬大的扶手椅”,這一點說明,瑪拉德夫人生活條件的物質條件相對比較優越。 甚至,丈夫去世的消息也是其他的親人,朋友小心翼翼地告訴她的,說明大家都是為她著想的,可是,為什么在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的時候,她的反應卻那樣的反常呢?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我們不知道馬拉德夫人婚前的生存狀態,但是在那個時代,婚姻是幾乎所有女人的必經之路。一個人在接受了婚姻的美好的同時,也必須接受與之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在婚姻存續期間,馬拉德夫人是稱職的,她安靜,溫婉,頭上頂著“家庭天使”的花環,默默地盡著一個妻子該盡的義務。她的婚姻在外人看來也是無可挑剔的。可是我們不要忘了,人不是機器,是有自己的思想的。正如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所告訴我們的,欲望在一步步升級。單身的時候,自由而孤獨,婚姻,在帶給她相對豐富的物質和溫情的時候,責任,義務讓女主人公更加孤獨,而最致命的是,她連自由也沒有了。可是,在當時的社會道德規范下,在夫權,夫權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里,離開了婚姻,她連最基本的生存都會成問題。婚姻,對于已經有了一定物質基礎,生活安逸無憂的瑪拉德夫人來說,真的成了一座圍城,甚至一塊雞肋。
如果說瑪拉德夫人結婚的目的是物質和溫情,那么當這一切得到之后,她是不會甘于一直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的,雖然表面上,她用賢淑與克制努力扮演者自己妻子的角色,但是她在潛意識里是需要激情的,需要無拘無束的伸展自己。就像《呼嘯山莊》里的凱瑟琳,一方面,她希望有一個體面、體貼而且含情脈脈的丈夫, 一方面又需要一個可以走進她的靈魂深處的強壯的甚至為愛不計后果的情人。而這一點,無疑會成為她們悲劇的根源。
瑪拉德夫人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來自于自身的軟弱和被動。她能在面對丈夫死亡的時候,出乎尋常的理智,并能瞬間感到自由的快樂,這一點不得不讓讀者懷疑丈夫在她的世界的角色。卻不能面對丈夫死而復生的事實。這一點說明,她并不想主動去尋找自由,她自由與否取決于丈夫是生是死。所以,她對于丈夫的死訊,并未表現出來多少的憂傷,相反,卻是如釋重負,甚至是“一陣狂喜”, 這對于她的丈夫來說,無疑是殘忍的。女權運動的發展是社會的進步,但是,這種進步并不應該以一種性別的自動消失來成全另一性別的自由。女權運動說到底是女人的運動,當然也要有男人的參與和支持。當人們在呼吁男女平等的時候,是不是要考慮一下,這種平等的基礎是什么?莎士比亞說:女人啊,你的名字是弱者。所以,男女平等的基礎是女人要自強,自立。
瑪拉德夫人在短短一個小時里經歷了悲傷——欣喜——悲喜交集的過程,無疑,這個結果對她是殘忍的,剛剛看到的曙光,瞬間消失了,她不得不又要重回黑暗,這樣的結果,她沒有做好準備迎接。很多的評論家說她是由于失去了自由而悲傷過度死的,可是,我們為什么不愿意相信是“悲喜交集”呢?丈夫突然回來, 她應該高興,因為畢竟她和他無怨無仇, 一個正常的人怎么會希望丈夫死呢?她之所以悲傷,是因為她的快樂和自由是建立在丈夫去世的基礎上的,丈夫回來了,她的自我也就沒有了。沒有了自我的生命等同于行尸走肉。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瑪拉德夫人的死亡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她的死是一種出乎她自己意料之外的,無意識的行為,并不是積極主動的抗爭之舉。 但馬拉德夫人的死亡又有其必然性。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女性的抗爭是不會成功的,是會受到全社會批判的,為倫理道德所不容。平等和自由對女性來說,只是一個夢,女權運動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胡開杰.由《一個小時的故事》看微型小說中的濃縮人生[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3.
[2] 闞鴻鷹.《覺醒》:女性性意識覺醒的先聲[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
[3]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鐵柱譯.第二性 [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高 慶(1981-),河北唐海人,本科,助教,唐山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