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希臘的悲劇作品自誕生以來一直引起諸多關注和探討,筆者在此以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的悲劇理論,來分析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所體現的悲劇意義。
關鍵詞:俄狄浦斯王;亞里士多德;黑格爾;悲劇意義
說到悲劇,就不能不提《俄狄浦斯王》,這是古往今來美學家們分析和探討悲劇問題時必然要涉及到的一部作品。筆者僅以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的悲劇理論,從不同角度來解讀《俄狄浦斯王》所體現的悲劇意義。
一、 俄狄浦斯之“過失說”
亞里士多德是最早給悲劇下定義的人,“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這里,他不僅確定了情節、性格、言語、思想、形象與音樂這六要素,而且認為情節是悲劇的基礎。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情節應摹仿能夠引起恐懼與憐憫之情的事件,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好人蒙難來引起讀者的憐憫和同情,從而在道德上引起一種理性的力量,在震撼人心的同時給人以審美快感,起到陶冶和凈g+b+vUGMi7agWBptynyTLQ==化的作用。
在論悲劇時,亞里士多德認為,要摹仿“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的人”才能引起悲劇的效應,因為這可以讓讀者生出這種人是和自己相似的人、他不該遭此災難的悲痛感覺。這種人之所以蒙受苦難,并不是因為他為非作歹,而是因為他犯了錯誤或有所過失。俄狄浦斯坦率誠實而又智慧勇敢,自然可以算作一個好人,但同時他也是一個暴躁易怒、專橫武斷的人,這就印證了亞里士多德的“過失說”,即這樣的人“之所以陷于厄運,不是由于他為非作惡,而是由于他犯了錯誤”,俄狄浦斯的錯誤在于他的暴躁武斷:在知道自己殺父娶母的神示以后,連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誰都沒調查清楚,就盲目地出游躲避命運;并且也正是他的暴躁武斷,致使他在三岔路口和自己的父親發生沖突,從而陷入命運的軌跡。
二、 俄狄浦斯之“沖突論”
黑格爾在“過失說”基礎上,更加強調道德觀念與悲劇的聯系,提出“沖突論”。他從理念出發,認為悲劇的根源在實質g+b+vUGMi7agWBptynyTLQ==上是兩種倫理力量的沖突,沖突雙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時各自也都存在著片面性。因為每一方都堅持自己片面的合理性,而損害對方的合理性,所以導致矛盾沖突升級引發悲劇。
在《俄狄浦斯王》中,矛盾雙方自然是俄狄浦斯和命運,但雙方各自的合理性和片面性是什么?在回答問題之前,要追尋一下這部悲劇發生的前因:拉伊俄斯(俄狄浦斯之父)誘拐佩洛普斯之子克律西波斯出走,不料他出走不久就自殺了,為此佩洛普斯詛咒拉伊俄斯不得好報,天神宙斯給予拉伊俄斯被自己兒子殺死的命運以示懲罰。
現在再來回答問題,即:作為一個勇敢智慧的人,俄狄浦斯是合理的;宙斯因拉伊俄斯的錯誤而給予他懲罰也是合理的。俄狄浦斯的片面性在于他是拉伊俄斯(一個因犯錯而被天神懲罰的人)的兒子;宙斯的片面性在于他通過俄狄浦斯這個無辜的人來懲罰拉伊俄斯。這樣,就形成了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即 “在這樣一種沖突里,對立的雙方,就其本身而言,都是合理的;可是從另一方面講,雙方只能把自己的目的和性格的肯定的內容,作為對另一個同樣合理的力量的否定和損害予以實現,結局就是它們在倫理的意義上,并且通過倫理意義來看,全都是有理的。”和“過失說”相比,黑格爾將悲劇歸結為倫理道德雙方的“沖突論”,用辯證的方法分析了悲劇的根源和必然性,具有超越性意義。
三、悲劇意義的體現
由于生產力水平落后,人類將一切無法解釋的事物都歸結為神的力量,這是古希臘命運悲劇發展的基礎。在《俄狄浦斯王》中,索福克勒斯首先為俄狄浦斯塑造了一個英明偉大的君主形象,但隨即就讓他以一種謙卑無力的姿態決絕地拜倒在命運身下。這體現了索福克勒斯宣揚普通人民在命運面前不盈一握的渺小,以及神的不可挑戰的權威的思想。神是古希臘民族最高理性的體現,如果有誰試圖挑戰神的權威,那他必然要遭受加倍懲罰,承受最可怕的悲劇。雖然索福克勒斯宣揚宿命論,但在這部作品中,他更傾向于歌頌俄狄浦斯積極反抗命運的堅強毅力和樂觀精神。
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句話概括了悲劇的真諦:悲劇之所以會悲、會引起人民的同情或憐憫,就是因為它將有價值的東西以一種決絕的姿態毀滅了,這種毀滅是徹底的、無可挽回的,因此必然會引起人的惋惜或憐憫,進而給人以一種審美的快感,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凈化人的靈魂。俄狄浦斯縱然勇敢智慧、為逃避悲慘的命運一生奔波,卻依然在不知不覺中落入命運的窠臼,成為命中注定的罪人。
關于英雄蒙難的悲劇還有很多,如阿喀琉斯、普羅米修斯等,他們的形象之所以歷千年而不朽,不只是因為他們英勇智慧、能力超強,而是他們體現的積極反抗、永不妥協的精神。真正的英雄不是有超強能力的神靈,而是那些擁有平凡身軀卻有無限勇氣、有憤怒、有犧牲的人物。悲劇的意義就在于它以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激起人類情感的共鳴和升華,從而促進人類在歷史道路上的前進。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著,羅念生譯.詩學[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2]吳蠡甫.西方文論選(下卷)[M]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3]魯迅.魯迅作品選[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邵慧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2011級美學碩士;張原禮,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系2011級新聞與傳播碩士;邵亞軍,廣東商學院金融學院2011級金融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