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十年代“大連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座談會”上提出的“中間人物”這一概念,引起了小說家們的關注。而最先塑造這類人物形象并將他們描畫得生動活潑的是趙樹理。本文將從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出發,探究造成他們性格缺點的環境因素,來揭示趙樹理小說中塑造這類“中間人物”的意義。
關鍵詞:中間人物;性格特征;生存環境;意義
邵荃麟同志在六十年代召開的“大連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創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強調寫先進人物、英雄人物是應該的,英雄人物是反映我們時代精神的。但整個說來,反映中間狀態的人物比較少,前頭小,中間大,好的壞的人都比較少,廣大的各階層是中間的,描寫他們很重要”。從而提出了“中間人物”這個概念。“中間人物”是“從作者的審美評價的角度來區分的小說作品中人物類型的一種,指小說作品中被作者給予既有正面肯定也有反面否定的審美評價的人物形象。這類人物所處的所謂‘中間狀態’,主要是指處于先進與落后之間的中間狀態。”作者對他們性格的正面質素給予了肯定,對于他們身上的缺陷和落后因素采取適當的揭露和批評。現實生活中這類人物占大多數,由此,寫中間狀態的人物便越來越受到小說家們的關注,而最先塑造這類形象并將他們描繪得生動活潑的是趙樹理。
趙樹理在小說中塑造了農村中占大多數的“中間人物”,他們受封建思想侵蝕,思想還有保守的一面,受殘酷壓迫卻又難以接受新的世界,在集體勞作中又自私自利,在經歷政治教育之eM1hsV60E7JJsZR6Um6LJA==后,摒棄舊有思想,慢慢轉變。本文將從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出發,探究造成他們性格缺點的環境因素,來揭示趙樹理小說中塑造這類“中間人物”的意義。
一、性格特征及轉變
趙樹理的小說,描寫的是特定時期下的農村生活,描寫的對象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勤勞、善良、樸實,是廣大農民也是趙樹理小說中“中間人物”身上值得頌揚的共性。“山有自己的坡度,人有自己的性格”,“中間人物”的性格中又有著某些劣根性,這里主要表現為愚昧和自私。
民主革命雖然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制度,封建余孽卻還在愚弄和毒害老一輩的農民,他們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變得迷信、奴性、謹小慎微,并以一種愚昧的精神狀態存活于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奴隸身份。三仙姑十五歲嫁給了于福,封建社會女子“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婚姻制度,只能叫她一輩子忍受沒有愛情是婚姻。在忍受的同時借裝神弄鬼、勾引男人這種不道德的方式來表示對婚姻的不滿。而于福是個窮苦人,娶親本來就十分不易,害怕三仙姑和她鬧翻,于是就默認了三仙姑的不道德行為,成了三仙姑精神奴役的對象。環境改變,新社會到來,她那一套混亂的方式卻過時了。在“看看仙姑”一節里,她的生活方式與新環境的不協調性就遭到了諷刺,作者也借她來揭示農村的落后、愚昧、麻木。二諸葛是一個地道的農民,善良老實,但也膽小怕事,封建迷信和家長作風在他身上相當嚴重。他相信的“不宜栽種”的結果是害了自己。他的迷信思想和家長作風都是為了自己的兒子小二黑好,他希望兒子像他一樣聽從“天命”、“安分守己”、“不犯罪就好”。這種精神上的愚昧、麻木、迷信意識,是中國漫長的專制主義政治和文化在國民的靈魂中所造就的心理積淀,對他們來說,“翻身”難,“翻心”更難。
與愚昧型相對應的是自私型的“中間人物”。由于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小農意識在農村中已根深蒂固,所以“中間人物”雖然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卻不甘心命運的安排,打起小算盤,凡事總以利己主義為目的,自私、霸道、耍無賴、鉆空子。“小腿疼”是個五十多歲的老太婆,她的小腿有四不疼:“高興時候不疼,不高興了就疼;逛會、看戲、游門、串戶不疼,一做活兒就疼;她的丈夫死后兒子還小的時候有好幾年沒疼,一給兒子娶過媳婦就又疼起來;入社以后是活兒能大量超過定額時不疼,超不過定額或者超過的少了又要疼”。“吃不飽”有“兩吃兩不吃”:“丈夫張信上地以前她不吃,張信上地走了她再把面條煮了吃了,再把湯里下幾顆米熬兩碗糊糊讓張信回來吃;她還另外做些火燒餅干鎖在箱里隨時吃,張信在時她又不吃。”小腿疼和吃不飽有著共同的自私自利的一面,“他們一上地,定是工分巧;做完便宜活,毛病就犯了;割麥請不動,拾麥起得早,敢偷又敢搶,臉面全不要。”范登高雖然是一位農民黨員,在經濟上卻仍然是一個小生產者,受到資本主義思想的影響,總是在維護黨的利益的偽裝下維護個人的利益。他以“自愿原則”為借口,反對擴社工作,目的卻是怕自己互助組的人參加入了社以后,自己不得不被迫參加。他每天盤算的是如何打發他的雇工王小聚快趕著騾子去做買賣,對外宣稱的卻又是合伙搞副業。他完全忘記了和他一起受苦,一起和敵人斗爭過的戰友,一點也不關心群眾的疾苦。在這樣一位農民黨員的腦海里,充斥著的都是自私自利小生產者思想。
“中間人物”都有一個轉變的過程,作者既肯定他們性格的積極方面,又鞭刺其思想的迷信落后、自私自利方面。在作品的最后,作者總是滿懷信心地給他們安排一條出路,在接受新環境新思想、先進人物的教育下,經歷尖銳復雜的斗爭之后,使他們逐漸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而后漸漸改變其生活態度與精神狀態。三仙姑把自己弄得像個長輩的樣子,裝神弄鬼的那張香案也被悄悄拆去;二諸葛 也就不好意思再在別人跟前賣弄他那一套了;小腿疼、吃不飽在中了副社長楊小四設下的圈套之后,也不得不在眾人面前檢討自己的過錯……在眾人的幫助教育下,他們逐漸改變社會遺留給他們的舊習氣、舊觀念、自私自利的小生產者意識,開始了新的生活。
二、生存環境的限制
“中間人物”性格上的那些缺點,并不是先天就形成的,而是由于生存環境的限制所造成的。趙樹理小說所描寫的,是中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走向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歷史下的農村生活。在這個時段,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已被打破,農民開始當家作主,在政治上翻了身。但是,在偏僻的鄉村中,封建統治仍然根深蒂固,惡霸地主豪紳的殘余勢力還在那里張牙舞爪,繼續欺壓善良的貧民百姓。革命雖然打破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影響卻源遠流長,很多農民既受到封建勢力的壓迫,又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小二黑結婚》里,金旺興旺那樣的鄉間惡棍還存在;《李有才板話》中,封建殘余勢力的惡霸地主代表閻恒元以他奸詐狡猾的手段在閻家山只手遮天。中國又是一個農業大國,幾千年來農業文明中所形成的小農意識在農村中已經根深蒂固,自給自足小農經濟使得農民中總有那么些人有著自私自利的一面。然而自私自利的性格并不是先天就有的,他們是受壓迫和苦難折磨的老農民,苦難磨練成的逆來順受的性格,以及小農經濟的耕作方式,使他們變得自私自利。但是他們自私自利的背后“并沒有隱藏著有計劃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階級敵人,這些‘中間人物’的男男女女多是為了眼前的小利益所驅動,用一種本能化情緒化而非具備政治理性的態度維護自我利益”,是集體主義思想同個體小農經濟思想的矛盾的寫照。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農村中的大多數,特別是老一輩的農民,環境造就了他們矛盾而復雜的性格。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在原有制度下生活慣了,不能立刻意識到社會所發生的變革,更不能一下子就適應這社會的變革。舊思想、舊傳統還頑固地縈繞在他們的腦海,新的政治制度,新的生活秩序,新的道德觀念,使他們還不能一下子適應。他們的思想覺悟跟不上順應時代步伐的農村中的先進人物,對于一些先進思想還存有懷疑之心,是一批受舊思想意識、舊道德觀念束縛很深的勞動人民。他們不是先進階級的代表,不是最早覺醒的人物,但也不是社會前進的敵對勢力,游離于“中間狀態”。
三、時代意義與文學意義
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打破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使廣大人民翻身作了主。然而,封建思想仍然在廣大的農村里腐蝕著老一輩的農民。他們沒有先進人物那樣高的覺悟,還不能適應政治上以及生活中的新變革,保留著舊式農民的某些性格弱點,但骨子里又有著尋求進步的心理因素,在通過先進人物的政治或思想教育后,能立刻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并慢慢改正。趙樹理借這些“中間人物”,來如實反映民主革命時期農村中所普遍存在的封建思想的殘余勢力對農民的毒蝕作用,深刻地揭露了反對封建制度及封建思想的必要性,謳歌了農村中新生力量的滋長。同時,農村的斗爭又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農業合作化運動廣大農民調動了生活及勞動的積極性,也改善著他們的生活與精神面貌,在勞作中提升進步。中國又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中所遺留的私有觀念在新的社會政策中仍然不能一下子就清除,小生產者自私自利、狹隘保守的思想還在一部分人中間根深蒂固。由于小農意識的滋長,從而與社會主義的集體生產觀念產生了矛盾,資本主義傾向有所漫延。趙樹理在小說中塑造了眾多的“中間人物”,并由此來反映特定時期下農村生活的真面目,以及農村社會改革中充斥的各種矛盾,深刻地反映了現實,順應了時代前進的要求。
“中間人物”的塑造也有著特殊的文學意義。在“文藝為政治服務”口號的大力推廣下,基于對此口號的片面理解,導致文學被冠以強調寫英雄人物、先進人物的標簽,認為只有寫先進人物、英雄人物對民眾才具有教化作用,才能如實反映時代精神。文學被硬性地規定為只準寫工農兵,只準寫工農兵英雄人物,甚至否定寫英雄人物的缺點,由此出現了英雄人物“神化”的傾向,導致在人物塑造上出現簡單化、片面化的缺點。“中間人物”的提出,克服了文學中出現的這些缺點,中間人物在社會中畢竟占大多數,強調寫中間人物才能更好地反映現實,錯綜復雜的人物才是社會中的大多數。
趙樹理作品中對“中間人物”的成功塑造,不僅有著警醒世人的時代意義,而且有著豐富了人物形象塑造,使文學人物擺脫了簡單化、片面化的缺點的文學意義,同時也使得這些人物塑造更具有逼真性。在廣大的農村現實生活中,總有像三仙姑、二諸葛那樣的人存在。他們鮮明的個性特征又使其富有典型性,這些人物形象都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邵荃麟.邵荃麟評論選集(上)[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 王先霈.小說大辭典[M].長江文藝出版社,1991.
[3]山西大學合編.趙樹理文集(第二卷)[M].工人出版社,1980.
[4]余岱宗."中間人物"論的美學背景及其人物類型[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作者簡介:何 紅(1988-),女,仡佬族,貴州省遵義市人,西南大學文學院2011級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