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型學習屬于發現式學習方式,發現教學法的產生最早可追述到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法”。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形成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所以,伴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探究型教學越來越受重視,但在探究型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根據課程設制,選準探究內容
首先要對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化的內容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旺旺雪餅”中的生石灰干燥劑,可讓學生猜想其中可能會含有什么?怎么證明?
其次,不要設計超出學生能力的題目,打消學生的積極性。
第三,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探究,每節課都要搞。根據初中化學教材的特點,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間的相互轉化是學生學習的核心部分,也是很適合選擇探究型課題的陣地,可以在其中多挖掘一些好的探究內容,如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如何利用大氣壓強原理或其他相關知識,體現出該反應確實發生了。同學們集思廣益,可拿出許多設計方案,并利用家中廢棄物進行實施。從中開闊了視野,進行了知識的再現與整合,動手,動腦,從中受益匪淺。
二、探究型教學不是只適用于實驗探究
初中化學知識分為四大部分: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元素及化合物、化學實驗、化學計算。
處理得當,在每個環節中都可進行適度探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基本理論、基本概念部分,進行適度探究。如講到核外電子排布時,教師可事先讓學生準備20張小卡片(硬紙片也可)正面寫原子序數,背面寫元素符合及核外電子排布,然后像玩撲克牌一樣打亂,同學之間進行游戲,在游戲中發現,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橫行發現“同期性遞變”;縱橫發現電子層逐個遞增的規律,實現了由學生到“門捷列夫”的轉變,從中收獲了知識的創新,體驗了成功的快樂。為下一階段化合價知識的引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知識形成了一個體系。
2、元素及化合物進行可操作性探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識是探究的熱點。內容具體詳實,可操作性強。如在家中可利用身邊物質探究實驗室制取CO2的合理方案,大理石、醋、堿面等派上用場。
3、化學實驗部分探究?;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與驗證性實驗相比,探究性實驗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驗證性實驗主要是通過實驗前教師向學生講清有關知識點,將實驗方案和步驟及注意事項告知學生,學生通過實驗驗證有關知識。探究性實驗是在假設的指引下獲取支持或推翻假設的科學實證,是以實驗為載體探究科學結論形成和發展過程。
(1)切記只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型。
?。?)對實驗探究要勇于改進創新。如氨分子不斷運動的擴散實驗,可以改進為倒扣的果凍盆里的反應,棉簽可代替濾紙,并高低錯落,實驗現象一目了然。
?。?)實驗設計綠色化。多開展微型實驗,尋找替代品等,讓學生按教材學習知識,在家里利用身邊的材料(如茶杯、食醋、純堿、驗收殼、酒、蠟燭等)做一些小實驗。
?。?)實驗中注意紀律問題,時間安排得當,操作規范。
4、化學計算中如何進行科學探究??砂岩坏篮唵蔚娜苜|質量分數計算,通過增減一些條件,變成多個小題,實現了一題多變,并以此為例,讓學生自選方程式,自設條件,編寫出一系列計算,進行知識的遷移,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人人都是小先生,大家來出卷,互相考查,把枯燥的知識變得靈活了。
三、教師心理的轉變
1、課程教學觀念的轉變?,F代教學觀念是教師引導和協作下的教學,教師角色的轉變應從原來的以自己為中心的“講解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學生地位的轉變是將學生由原來單純的聽課、被動接受的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探究發現的主體地位。
2、課堂教學策略的改變。現代課堂教學策略是“著力引導——主動參與——有效建構”。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動的建構,同時把社會性的互動作用看作促進學習的源泉。因此教師的著力引導,是為了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從而有效地建構知識。
3、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F代課堂教學應由傳統的教授學生記誦什么,思考什么,轉變為教學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交往、如何發現,“變信息源泉”和“知識傳播者”為一個合作者和咨詢者,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化學,使化學生活化;從實踐中“做”化學,使化學活動化;在游戲中“玩”化學,使化學趣味化;在情景中“問”化學,使化學問題化。
四、探究評價的人性化、多元化
探究的結果,要在學生自己歸納的基礎上,經教師引導、總結得出結論,明確結論的運用條件與范圍。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小結都應努力把著眼點放在引導學生進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設法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討論,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才能發揮課堂結尾的作用,達到預期的效果。
總之,探究式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就是要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人。這種學習方式通過激發學生的內驅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習變成學生內在的需求,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個性的發展,及至完美人格的形成。
(作者單位:包頭市青山區北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