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績效考核被廣泛應用于國有企業中,并在推動企業內涵發展上發揮著顯著的作用。然而,從實踐中也逐漸反映出部分問題來,如缺少基層員工的申訴渠道,以及績效考核內容精細化程度還不夠。為此,首先應建立績效考核的原則導向,在此基礎上圍繞著績效考核的目的、手段、結果等方面,綜合開展績效考核機制的構建。
關鍵詞:企業;績效考核機制;人事管理
企業人事管理,承擔著企業員工招聘、培訓、崗位考核等重要職能。其中,如何使得員工能在崗位上有效履行工作職責,則成為目前人事管理工作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從現有文獻的研究可知,增強員工崗位意識將有效提升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從而增進了企業“產出/投入”之比的滿意程度。那么如何增強員工的崗位意識呢。筆者認為,這不僅依賴于員工自身秉承職業操守,還需要企業從外圍制度建構上進行績效考核。
目前績效考核被廣泛應用于國有企業中,并在推動企業內涵發展上發揮著顯著的作用。然而,從實踐中也逐漸反映出部分問題來,如缺少基層員工的申訴渠道,以及績效考核內容精細化程度還不夠。限于本文的主題,筆者并不打算展開對以上問題的討論,而是在現有經驗的基礎上優化績效考核機制。
由此,筆者將結合工作體會就文章主題進行探究。
一、企業組織結構對績效考核機制構建的影響
績效考核機制是否有效,能否在特定情景中實現提升員工崗位意識的目標,仍根源于對機制所發揮效能的組織結構的適應。根據管理學原理可知,組織結構的不同將使得信息傳遞呈現出差異性。而作為監管措施的績效考核本身,卻依賴于員工崗位信息的傳遞。由此,建立在科層結構下來考察其對機制構建的影響就顯得十分必要。
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認識:
(一)對績效體系的影響
以企業財務部門為例:在直線職能型企業結構中,財務部門作為中層職能部門,扮演著企業“成本中心”的角色。因此,針對財務部門的績效管理,目標在于增強財務人員對企業資金流通的關切度。從縱向來看,便涉及到對財務部門一般員工、部長、主管財務部門經理的績效管理體系建立。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建立適度的縱向監管機制,以及建立合適的利益申訴機制。在通常的績效考核機制探討中,往往缺乏對上述問題的思考。
(二)對績效評價標準的影響
評價標準作為標桿,將在具體的人員績效考核中起到參照作用。根據物理原理,評價標準將由:員工崗位職責履行、工作態度、部門工作業績等方面的參數構成。在縱向結構上來看,細化績效管理的元素并不困難,難點在于設計出相應的量化分值。與此同時,在科層結構下基層、中層、高層人員的目標函數不同,這就導致了他們在分值設計、元素組成中存在著差異。一般而言,從上到下績效管理的元素單元越細;并且,分值的關聯性越弱。
以上影響因素為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即企業所存在的科層結構要求,在績效考核機制的構建中應充分關注縱向通道的完善性。惟有完善了對縱向一體化的績效考核機制,才能防止因權威式管理特質所引發的責任推委現象的發生。
二、影響下的構建原則探究
探究績效考核機制的構建原則,實則在于為具體的機制設計建立路徑指向。這里需要強調:諸多企業管理者乃至人事部門主管,都將績效考核作為一種監管措施來對待,卻往往低估了員工本身所擁有的職業素養。特別對于國有企業員工而言,在鮮明的集體主義企業文化氛圍下,天然具有愛崗敬業的職業操守。
鑒于此,筆者將原則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激勵兼容原則
“激勵兼容”是機制設計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在本文是指在制度設計中不但能滿足被考核人員的崗位需要,最終還能使得他們的崗位行為符合管理者的預期。之所以引入該原則,便是對當前企業中所存在的,管理與被管理者之間矛盾突出的一種回應。如,在人事績效考核的制度層面一味突出懲戒措施,而對于先進企業所推崇的“彈性”管理卻一再忽略。這樣一來,對于身處國企的員工而言,將弱化他們的組織歸屬感,可能導致組織沖突的加劇。
(二)利益申訴原則
正如馬克思.韋伯所指出的那樣,科層組織通過權威式管理來配置組織資源。基于上述思想來反觀中國企業不難發現,企業基層員工不僅在崗位角色扮演上處于弱勢,而且在企業特定的場域內其心理也往往處于弱勢。這二元因素就導致了,現有績效考核機制面臨著管理者“一人說了算”的現實,這必然不利于企業人事管理的和諧開展。因此,還應滿足基層員工的利益申訴原則。
(三)機制協商原則
機制協商原則的提出,歸因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動態特征。伴隨著企業經營戰略的適應性調整,作為分目標執行者之一的人事部門,也應調整考核目標和制度架構。這樣一來,針對不同職能部門的員工如何給予更加合理的考核標準,則依賴于包括各職能部門在內的機制協商措施。
通過對以上三個原則的建立,就為績效考核機制的構建提供了價值判斷。
三、原則指向下的構建路徑探討
具體而言,構建路徑可沿著目的、手段、結果的邏輯思路展開。以下,將以國有企業為組織情景,來展開討論。
(一)績效考核目的的構建
在諸多文獻中似乎忽視了對績效考核目的的界定,而是直接給予技術環節的探討。不難發現,在這缺少價值判斷的情形下難免會導致考核中的沖突事件。基于國有企業的產權組成以及其內在多元目標特征,筆者將績效考核目的歸納為:(1)增強企業經營效率的目的。企業經營效率程度可以通過全員生產率大小來衡量,也可以單純的由“產出/投入”比值來度量。而要提升這些數值,則需要企業員工建立較好的崗位意識,這就成為績效考核的目的之一。(2)規避平均主義的目的。盡管國有企業已形成了完善的按勞分配制度,但在諸多干擾下仍可能在細節上存在平均主義傾向,從而通過績效考核后的分值量化則能對員工工作效果給出客觀評價。(3)激發技術創新的目的。國有企業應承擔起國家技術創新的重任,為此在績效考核機制下激勵有關人員的工作努力程度。
(二)績效考核手段的構建
國有企業已有績效考核手段已為我們建立重要經驗,此時的重點則是保留原有合理成分,而減少不合理措施對人事管理的干擾。“不合理”主要體現為,績效考核仍存有主觀因素;并且,目前團隊生產模式成為企業主導,如何監督團隊成員的工作績效則成為難題。不難理解,技術具有不可分性,這一點決定了難以量化個人的責任和貢獻。為此,對于前者應優化績效考核的量表制定,以動態視角根據企業經營目標給予結構性調整;對于后者,則需要在考核權力下放的基礎上來實現。當然,這在部分企業表現為給予團隊和部門負責人考核下屬的權力,人事部門主要采納負責人的上報數據。與此同時,還應建立直接面向人事部門的利益申述通道。
(三)績效考核結果的構建
對績效考核結果的構建,實則體現為對考核機制的效果的評價。根據管理學原則可知,一項制度的實施應建立起一個封閉的循環下。即不僅需建立過程控制,還應突出結構反饋。國有企業往往將績效考核看作目的,忽略了對考核結果進行信息分析。從而,未能建構起滿足企業動態演進的績效考核優化意識。為此,人事部門還應在這個環節下工夫。
綜上所述,以上便構成筆者對文章主題的討論。筆者將在結合工作體會,在這一領域深化認識。
參考文獻:
[1]薄玲梅.淺析我國中小企業績效管理問題[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1(12).
[2]趙鈺.試論企業績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1(12).
[3]李霜.企業績效管理體系的關鍵問題研究[J].中國商貿,2011(12).
(作者簡介:秦美玲(1957-),女,山西昔陽人,山西省金屬材料總公司,研究方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