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校學生人數不斷的快速增加,畢業生就業問題越發突出,就業率也逐漸成為社會、高校以及教育部門評價一所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因此如何讓就業數據真正為教育發展服務成了我們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率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發展,高校學生人數也在快速增加。畢業生就業問題成為了巨大的社會問題,就業率也逐漸成為社會、高校以及教育部門評價一所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一、就業率統計現狀
2007年-2011年廣東省的初次就業率分別是90.66%、89.98%、88.17%、93.27%、94.76%。從就業率的統計數據看,就業形勢還是比較可觀的,除了2008、2009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低于90%以外,其他年份都超過了90%。2011年更是高達94.76%。初次就業率是指畢業生在畢業離校前(當年的6月底之前)已落實就業單位人數占畢業生總人數的比率。而最終就業率的截止時間是每年12月份,因此無論怎樣,2008、2009年的就業率統計都會超過90%。
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已成為高教系統的政績工程之一。對于學校,就業率影響著學校的形象,就業好不好直接影響著生源質量,甚至關系到專業的生死。對于教育部門,就業率高低關系到政府對大學生就業政策的落實程度,所管理的高校辦學質量以及大學生是否受社會歡迎。所以為了有一個好看的數據高校只能渾身解數,各出奇招。
二、就業率統計存在的問題
虛高的就業率但歸根到底是就業率統計工作制度出現了問題,統計方法不當,以造成學校以追求高就業率為目的,而不是切實的為畢業生解決就業問題。我國就業率統計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就業率統計操作程序不科學不規范,統計就業率的相關數據都是由各高校自己提供,從數據收集到報送到上級行政部門,政府都沒有直接參與。
2、就業數據的核查不夠嚴謹,省就業中心根據各學校報送的數據,抽樣打電話回訪核查,只要單位表示畢業生在其單位工作過就可以了,否則一票否決。這就不能排除一些學校在統計數據時有“摻水”的成分,無法確定就業率的真實可靠性。
3、統計指標不合理,根據我們現行的畢業生就業率統計辦法,就業形式包括以下7種:簽訂就業協議書、簽訂勞動合同就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藝術類自由職業)、定向委培、升學、出國(境)和參加國家地方項目就業。大學生畢業后升學或出國,都被計為就業,在一些重點高校,這是一個較為龐大的群體。因此當前的就業指標統計不足以反映大學生的全部情況。
4、監管力度不夠,畢業生人數眾多,就業情況核實工作是一個很龐雜繁重的工作,相關部門無法進行有效的監督,只是采取抽樣核查,一票否決制,對高校就業率造假控制不嚴。
5、就業率統計過于簡單,重“量”而不重“質”。沒有考慮到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沒有反映畢業生就業的滿意度,雇主的滿意度以及就業層次等等。
三、改進措施
我們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就業率統計方法。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1、改變評價體制。改變原來將就業率與招生計劃、規模建設、經費支持、專業評估等直接掛鉤的評價機制,這種掛鉤嚴重涉及各個高校的切身利益,甚至會影響到一個專業的生死存亡,因此,它給學校帶來的壓力是空前的。
統一就業統計指標,做到規范、合理,使得統計結果有可溯性和可參考性。統計指標要細化、多樣化形成體系,既要有量的體現也要有質的內涵,把畢業生以及雇主的滿意度、薪水、工作性質等等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
2、規范統計方法。明確就業含義,所謂就業,是指勞動者運用生產資料從事社會勞動,并獲得可賴以為生的報酬收入或經營收入的經濟活動。因此嚴格來說,升學以及出國(境)留學的學生不應該算在就業人數中統計。
改變單一由學校統計省就業指導中心核查的統計方式,可以由客觀獨立的沒有利益關系的第三方機構來對學校的就業率以及辦學質量等各個方面進行評價、評估,以保證數據的可靠和評價的公正。杜絕高校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不合理做法。
3、建立健全就業率統計的監督和問責機制。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各環節的監督,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準確客觀。派專門調查委員深入各高校調研抽查,設立畢業生虛假就業投訴舉報電話和電子信箱。各設區市人事局、教育局、各高校、省屬人才服務機構也將在各自網站的首頁上公布全省統一的舉報電話和電子信箱,接受畢業生及社會監督。
杜絕就業率造假,教育部門應該把對就業率的追求改為對學校學科設置合理性、教學質量以及綜合就業服務工作的考核,從而促進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從就業率的功能看,應作為一種公開信息,提供給受教育者,以便他們更好地選擇高校、選擇專業;提供給高校,以便高校能結合自身辦學傳統與特色,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提供給用人單位,以便用人單位能招聘到合適的人才。這才能讓就業數據真正為教育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農郁祺.淺談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統計[J].管理觀察,2010(6).
[2]俞來德,張開金.淺談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統計的利與弊[J]. 出國與就業,2010(9).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