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戀愛是大學校園的普遍現象。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本校部分學生的戀愛觀進行調查分析,旨在引導大學生樹立成熟理性的戀愛觀,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90后”;大學生;戀愛觀;對策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采用自編《“90后”大學生戀愛觀調查表》,針對樂山師范學院在校一、二、三年級的“90后”大學生的戀愛現狀和戀愛觀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文科學院、理科學院和藝體學院各隨機發放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100%。其中,女生89份,男生61份。
二、“90后”大學生戀愛觀現狀與分析
(一) 大學生戀愛現狀
調查顯示,36%的學生正在談戀愛,28%的學生曾經談過戀愛,36%的學生沒有談戀愛。進入大學以后,原本在中學里面諱莫如深的戀愛,已經在校園里隨處可見。
(二)關于大學生戀愛態度的調查
有74%的學生認同談戀愛,10%的學生認為大學不應該談戀愛,而16%的學生認為應視情況而定。大多數學生都把戀愛作為大學期間的一堂“必修課”,對戀愛持認可態度。
(三)關于學習和戀愛二者關系的調查
22%的學生認為“小事一樁,在我看來兩者都沒有沖突”;20%的學生認為"雖然很難處理好關系,但我會盡力的";33%的學生認為“我一直在盡力處理好,但總力不從心”;25%的學生認為“我看來處理好兩個關系根本是不可能的 ”。結果顯示,僅有2成的學生對二者關系處理起來比較得心應手,超過50%的學生對于學習和戀愛的關系還是存在著較大困惑。
(四)關于擇偶因素的調查
88%的學生選擇了“人品”為選擇男女朋友的第一因素;63%的學生在第二因素中選擇了“感覺”;55%的學生在第三因素中選擇了“學歷”。接下來分別是性格、星座、金錢、地位等因素。絕大多數學生把人品作為首要條件,其擇偶條件是積極向上的。
(五)關于戀愛動機的調查
15%的學生因為“看到大家都有男朋友或女朋友,覺得自己單身沒面子,滿足虛榮心”選擇戀愛;23%的學生則是為了“彌補內心的空虛,尋找精神寄托”;46%的學生是因為“彼此被對方某些優點所吸引”選擇戀愛;14%的學生是因為生理需求戀愛;另有2%的學生選擇了其他。結果顯示,有近四成的學生對戀愛動機存在著“隨大流”和“彌補空虛”等非理性的態度。
(六)關于戀愛和婚姻二者關系的調查
60%的學生認為“戀愛與婚姻二者不能等同”;30%的學生認為“戀愛必然走向婚姻”;4%的學生注意戀愛過程,輕視戀愛結果;另有6%的人沒有明確態度。
(七)關于同居和婚前性行為的調查
在回答“你怎樣看待戀愛中的大學生的同居或婚前性行為”的問題時, 12%的學生認為很正常,持支持態度;40%的學生認為情到深處“順利成章”;20%的學生持反對態度;28%的學生認為無所謂。大學生在此問題的態度還是具有理性思考,這也充分體現出當代大學生的時代特征。
(八) 關于失戀后應對措施的調查
40%的學生選擇了“不成戀人成朋友”;25%的學生選擇“發奮學習,驅散失戀痛苦”;13%的學生選擇“再找一個,撫平創傷”;6%的學生選擇“報復對方”;14%的學生選擇“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辦”。總體來看,7成左右的學生能夠較好地接受和處理失戀這個客觀事實,個別學生存在消極甚至極端心理需要及時有效的疏導。
三、“90”大學生戀愛觀的教育與引導對策
(一)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我們提倡樹立科學的戀愛觀,應引導戀愛中的男女大學生建立起大致相同的信仰追求、事業理想和生活情趣,讓大學生認識到愛情的責任,愛不僅僅是一種得到,也是一種奉獻,戀愛雙方要懂得為對方著想,為對方負責,在戀愛的過程中,相互尊重理解,坦誠相對。此外,還應該幫助大學生們理性對待失戀,可以引導其通過感情宣泄、換位思考、轉移注意力、心理咨詢等方式緩解失戀帶來的痛苦和煩惱,失戀不失志,幫助他們重塑學習生活的信心。
(二)加強對青春期大學生性教育
據調查,90%以上的學生表示在自己的大學生涯中,從來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性教育,超過半數的大學生認為在高校開設性教育課程很有必要。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絕大多數學生都是通過網絡來了解兩性知識。調查中還發現,當戀愛男女遭遇意外發生時,處理方法較為迷茫單一。有近一半的學生表示,如果遇到意外懷孕的情況,自己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由此可見,作為性教育最主要的陣地之一的大學課堂,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高校應通過講座、校選課、心理咨詢等多種方式和途徑加強性知識的傳播和講授,從而幫助大學生能夠系統地學習到兩性知識,避免隱患發生。
(三)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活動
積極鼓勵大學生尤其是新生在校期間參與各類文體運動、社團組織及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高校要組織開展形式各樣、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另一方面,通過活動轉移大學生注意力,避免因空虛寂寞導致的盲目戀愛,在活動中注重引導大學生發掘自身興趣愛好,做好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正確處理好學習和戀愛之間的關系,樹立遠大理想,為今后的幸福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簡介:彭 瑾(1980-),女,四川峨眉人,四川省樂山師范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分團委書記,講師;周 松(1990-),男,四川眉山人,四川省樂山師范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10級電信專業本科學生,分團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