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黔東南苗族地區的水稻品種歷來有粘糯之分。從農村歷來喜歡種植糯稻到“改糯稻為秈稻”、“以秈為主、糯為輔、二者共存”的現狀,這一種植結構是受現代化進程、政府的政策制度乃至少數民族飲食結構及特定的風俗節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
關鍵詞:黔東南;苗族地區;水稻種植結構;變遷
一、黔東南農業自然環境概況
黔東南自治州地處貴州高原東部向湘西丘陵和廣西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全境皆山,總面積為30302平方公里,因此境內山多田少,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海洋氣候過渡地帶,雨熱同季,是“豐收型”的農業氣候。低山、丘陵和盆谷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4~18℃之間。全州夏季農作物生長季的雨量全年平均為596.4毫米,占年降雨量的42.5%。偏多的榕江、從江、丹寨等縣大于650毫米;偏少的麻江、錦屏、天柱等縣小于500毫米;秋收作物生長季的雨量平均為806.1毫米,占全年雨量的57.5%。偏多的三穗、岑鞏、施秉等縣大于850毫米;偏少的麻江小于700毫米。
二、歷史上水稻生產狀況
黔東南的水稻種植歷史悠久。在遠古時期,土著先民已學會造田種稻,大米為生活中的主糧。迨至隋唐時期,今黔東南與中原交往日益頻繁,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已傳入思州等地,糧食生產已進入“稻粟再熟”,一年之中可收獲兩季。
宋初,麻峽、清平農事已盛,水稻種植已具規模,至宋代末期,黔東南的稻田已開成今日之格局。元末明初,苗、侗人民已對水稻種植的土壤性能、品種習性、農田水利灌溉方面的知識,已具一定水平。從明代永樂后的歷史著作中就有腰帶田(梯田)、冷水田、望天田和塘田等記載。麻哈、清平等地農民利用水勢高度引水向低處灌溉田土,懂得按土壤性質栽種不同的品種,即上田種晚稻,中田種早稻,下田種旱粘。遇上豐收年景,每畝上田可收米二石五斗,中田收米兩石,下田收米一石至一石五斗。各府州縣鐵質農具已普遍使用,牛耕已很盛行。明許宏祖《黔游日記》記載:“波耕水薅,盈盈其間”。古州一帶壩田,上田每畝可收稻谷五石,中田四石,下田三石,由于糧食較多,“苗人蓄食甚豐”。谷應泰《明史記事本末補編》記有清平、偏橋、鎮遠等衛場鎮,農民“日擔負……米豆,竹木、牽逐牛豕來衛,市如云集,朝至暮歸”。
三、水稻種植結構的變遷
黔東南的水稻品種歷來有粘糯之分。各府、州、縣、廳志中記載的稻谷品種名類甚多,秈稻有24個,糯稻(含糯禾)有18個。在明末清初,境內農家以種植糯稻為主。其中黎平、下江、永從、古州、雷山、臺江、劍河、丹寨、凱里、施秉、黃平種植最為普遍,尤以境內中南部各縣面積大,是有名的“糯禾區”。糯稻和糯禾適應性廣,既能在平壩低海拔種植,也能在冷陰爛銹田和高海拔地區種植,且生長良好。糯米粘性強,米質優,營養高,味道好,耐饑餓,當地苗族人民群眾逢年過節尤喜用糯米打粑粑,做甜酒,用糯稻草打草鞋、搓繩索、編掃帚。民間副食品需用糯稻量大,因而農村歷來都喜歡種植糯稻。明《黎平府志》記載“香稻俗名秈禾,味極香美”。清代,許纘曾在《滇黔紀程摘抄》中記有黔東南“清平、偏橋、鎮遠一帶,居民稠密。其地產香稻,園而實大”。
秈稻(俗稱粘谷),主要分布在境內東部的天柱、錦屏,西部的凱里、麻江、西北部和黃平、施秉、鎮遠、三穗、岑鞏等縣種植較多。清平紳士任克定、孫成德的筆記中提到“晚清,清平、重安、凱里、清江、臺拱、偏橋、鎮遠、思州一帶農戶植稻,能辨別種類之遲早,明地力之肥瘠,植必相宜,時不可失,養畜當順其情,栽培勿違其性”。
黔東南境內水稻品種淘汰、改良和更換,歷代都在民間自發進行。民國時期,各地農業推廣所、專區農場及各縣農林試驗場開始有組織進行,但規模小,成效不大。解放后,從50年代初期開始,就對水稻常規品種有組織地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良。清代地方政府向朝廷奏道:“苗疆腹地維宜糯稻”。這是傳統的種植品種,畝產量只100公斤左右。清乾隆八年(1743年)臺拱榕山總旗李尚云(江西人),在望虎屯分得上等肥田11畝,次年回家鄉帶來大麻谷、小麻古、大白谷、小白谷等粘稻品種,產量比糯稻增產顯著。到咸豐四年(1854年),臺拱中北部河谷壩地均已普遍種植,當時糯稻面積減至40%,粘稻增至60%,創黔東南最早的糯改秈的首例。之后歷經民國時期尤其是解放后的幾次重大改革,到1990年已基本形成合理的布局,糯禾種植面積占全州稻田面積的10%,糯稻種植面積占9%左右,秈稻種植面積全州占80%以上。
四、影響水稻種植結構變遷的各種因素
現代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人口開始陸陸續續涌進城市,導致農村缺乏勞動力,糯稻產量相比秈稻低很多,為了增加糧食產量秈稻被人們人民大量種植;人民政府和農業部門為了提高水稻產量,解決糯禾區農民的糧食問題,應用科學原理和農業技術進行較大規模的稻種改革,逐年引進優質秈稻良種進行推廣,使糯改秈面積逐年擴大;近代農民一改主食長期吃糯禾米飯的習慣而改為粘米飯為主食,只是在逢年過節期間吃糯米飯及其副食品。因此,黔東南苗族地區水稻種植結構形成了“改糯稻為秈稻”、“以秈為主、糯為輔、二者共存”的現狀。
參考文獻:
[1]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農業志[M].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
[2]何光渝,何昕.貴州衣食住行的變遷[M].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王錦淮(1986-),男,福建南靖人,貴州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族文化與族群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