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氣候變暖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重大問題。隨著各界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與氣候變化之間相互關系認識的深入,要求采取對策努力限制或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呼聲越來越高。事實上,我們需要尋找一條低碳發展道路,特別是探尋一條新能源發展之路。隨著2011世園會的盛大開幕,綠色生態文明這種新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尤其是人們倡導低碳生活代替高碳生活,已經顯然成為社會生態文明發展的主流。
關鍵詞:低碳;環保;新能源
一、對“低碳”的理解
(一)低碳生活是一種基本生活態度
低碳生活就是盡可能減少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使用,低碳涵蓋了衣食住行,已經深深地嵌入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低碳生活的核心內容是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排放,以及多節約。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應尊重生態學規律,通過優化物質在經濟系統內部的循環和能量流動,減少資源輸入和污染輸出,使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二)生態自然觀的形成及世園會綠色、低碳、環保的引導理念
生態自然觀的形成是低碳經濟產生的哲學背景,低碳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特征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構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隨著2011年,西安世園會——綠色、環保深入人心,將低碳生活作為一種生活理念與基本態度。
二、低碳生活的可持續發展
(一)高碳生活對社會的危害性,低碳代替高碳生活的可持續的發展戰略
人們違背低碳生活的原則,會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污染環境 ,全球變暖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低碳生活發展的根本,其核心是發展,并引出人們普遍重視的一個綜合性、全球性的生態發展問題,它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越來越嚴重的生態被破壞、環境被污染以及能源減少、資源匱乏等危機提出了相關對策。
這些危機的出現,是人類所面臨最嚴峻的挑戰,已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從生態哲學理論的角度來說,則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一方面,可持續發展強調謀求發展的同時得注意保護環境,反映了發展與環境之間的聯系,低碳生活道路的發展關系著人類將來生活質量的命脈;另一方面,可持續發展是正確的意識,它的出現可以端正人們的環保價值觀,也將更好的指導社會實踐的發展。
(二)實現低碳生活與生態平衡的哲學思想
海德格爾和金岳霖這兩位大哲學家都認為,人類中心論是傳統發展觀的哲學根源和致命點。這包括了人類可以肆無忌憚的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奪,這種觀念無形中便把自然放到了人類自己的對立面上,造成取予不均,有悖于道德發展觀,無形中造成了代與代之間的不公平,也造成了同代人之間的不平衡。因此,以生態方法論的觀點看問題,人、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相互統一,從而實現科技綠化、低碳生活。
三、低碳新能源的廣泛應用以及生態建設目標的制定和實現
(一)啟用新能源的哲學深思
新能源是二十一世紀世界經濟發展中最具決定的五大技術領域之一。目前,世界各國都把新能源開發和使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們在獲得“新能源”產品的同時,會使這個產業鏈上游的能源供給單位和炭排放逐漸減少或降低,隨著這個產業的發展壯大勢必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度降低,因而會對傳統產業造成擠壓,使其產業規模減小,產能下降,炭排放降低,從而達到發展“新能源”產業的目的。
(二)人和自然諧相處,生態建設目標的制定和實現
生態建設目標的實現旨在追求生態的持續性,這就決定了生態建設主體思維的確定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框架之內,決定了生態建設戰略的制定和實現,必須改變傳統的發展觀,變革傳統的思維定勢生態建設目標的實現旨在追求生態的持續性,并以此為前提決定了生態建設戰略的制定和實現,必須改變傳統的發展觀,變革傳統的思維定勢。
參考文獻:
[1]《China’s Low Carbon Development Pathways by 2050——Scenario Analysis Of Energy Demand and Carbon Emissions》[M].國家發展和改革文員會能源研究所課題組.科學出版社,2009.
[2]李慧敏.低碳是人類的必然選擇[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3]李克欣.低碳化生存[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4]代劍萍.低碳生活[M].鳳凰出版社,2010.
[5]李存金.低碳經濟的若干思考[J].科技和產業,2010.
[6]胡宗義 ,劉亦文.低碳經濟的動態CGE研究[J].生態環境與保護,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7]王淑新,何元慶,王學定.中國低碳經濟演進分析:基于能源強度的視角[J].中國軟件科學,2010.
[8]倪外,曾剛.國外低碳經濟研究動向分析[J].經濟地理,2010.
[9]崔俊富,陳金偉,崔偉.低碳經濟研究綜述[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0.
[10]趙春紅著.現代科技發展概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趙 薇(1985-),女,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