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討論了各方對關聯理論的觀點,首先介紹了黃衍、姜望琪的評論和質疑,然后指出各方的回應,最后關聯理論的否定之否定發展規律。只有在各方不斷批判的基礎上關聯理論才有所發展,才證明其理論價值。
關鍵詞:關聯理論;不可證偽性;否定之否定
一、引言
語用會話含意理論從Grice的合作原則到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理論(1986),經歷了近30年的歷史。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書問世,提出了與交際和認知有關的關聯論還不足二十余個秋,但正如斯波伯和威爾遜所說:“《關聯》首次出版9年以來,它所提出的交際理論得到了廣泛接受,也招來了眾多批評和誤解。”(Sperber & Wilson 1995:225)判斷一種理論是否成功,我們以為主要看理論自身的解釋力、被人們的接受程度以及該理論的后續發展情況。這么多年來關于關聯理論的意見和觀點褒貶不一,這正好證明了這種理論的生命力,具有繼續研究的價值和潛力。其中,否定關聯理論的要數黃衍(2001)和姜望琪(2001b,2002)。
二、黃衍對關聯理論的評論
黃衍(2001)扼要介紹了關聯理論內容和存在不足,幾乎持否定的意見,主要認為關聯理論“不可證偽”(non-falsibility),算是一種“因錯而‘對’”(‘right’ for the wrong reason)的理論,并總結了RT與其他新格萊斯語用理論的6大區別(轉引侯國金, 2008:115)。斯波伯和威爾遜曾指出:
關聯原則不存在任何例外:每一個明示交際行為都傳遞一個關聯假設。(Sperber & Wilson 1986:162)
在黃衍看來,如果關聯理論是一種不存在任何例外情況的概括,那它就不會被任何反例所駁倒。這樣,在缺乏經驗性證據的情況下,人們很難對關聯理論的中心內容做出評價,更不用說會證明它假(falsify)。如果關聯理論不能夠被證明會假(也就是說,如不存在任何不能被關聯理論解釋的語言現象),那么關聯理論的整個理論框架就不符合Popper(1973)提出的關于科學理論鑒定的最起碼的標準,即那些基于經驗的理論(語言學正好是這樣的理論)其正確性只有可能受到反駁,而不總是予以肯定。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除非關聯論能夠被證偽,否則關聯論的理論宣稱在很大程度上只不過是一座空中樓閣罷了。(Huang 2001:7)
三、姜望琪對關聯理論的質疑
姜望琪(2001b, 2002)也對關聯理論進行質疑,說至少RT作者們“承認了關聯原則有不同種類這個事實”,并且其單一性(用一條原則解釋所有的事實)神話徹底破滅,“其誘人的魅力也就不復存在”。姜(2002)認為,“單獨一條認知原則可以取代合作原則及其各項準則的想法,被證明不夠現實”,反對“符合最佳關聯假定的第一解讀=正確的解讀”這一公式。
四、各方的回應
對于黃衍的上述批評,關聯論的倡導者和積極實踐者很快就做出了回應(何自然 & 吳亞欣, 2004)。看過黃衍的文章后,多年致力于關聯論研究的西班牙阿利坎特(Alicante)大學的宇斯博士(Francisco Yus)在回應中陳述了他的觀點。他指出,我們不能草率地根據Popper的標準來否定關聯理論,因為它是純理論性的,或者可以說是依靠直覺做判斷的,缺乏經驗性證據,不能夠被證偽。所以,宇斯認為,盡管無法為關聯論找到經驗性的證據,但是這一理論模式對解釋交際中人們的一些外在行為是很有意義和價值的。Sperber則認為,黃衍反對關聯論的論點是他手誤導(misguided)所致。他指出,允許例外情況存在的概括性理論,(如果不是不可能被駁倒的話)是很難被駁倒的,因為任何反例在概括性理論中都可以作為例外而不被看成是反例;另一方面,不容例外情況存在的概括性理論(如一些硬科學理論),一旦發現它們是錯的,那就很容易被證偽的了。
五、關聯理論發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關聯理論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它是完善自己、發展自己的一個有規律的過程,體現事物發展的曲折性和前進性的統一。我們不能以為關聯理論在目前不能被證偽,就簡單草率地否定其存在的價值。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都是否定之否定的發展規律,任何一個理論的發展道路都不會一帆風順的,是起伏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有人批判質疑,有人支持肯定,才證明它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何自然, 吳亞欣.關聯理論是一種“因錯而‘對’”的理論嗎?[J]. 現代外語,2004.
[2]侯國金.語用學大是非和語用翻譯之路[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8.
[3]姜望琪. 再評關聯理論—從“后敘”看Sperber和Wilson對關聯理論的修改[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
(作者簡介:馮淑妮(1987.10-),碩士研究生,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