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警部隊要有效履行新時期歷史使命,必須加強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提高應急救援能力。提高武警部隊的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要充分發揮水電、交通部隊的專業技術優勢。2009年8月 21日,武警總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聯合召開武警水電、交通部隊納入國家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工作部署會議,標志著這兩支部隊正式成為應急救援的“國家隊”。
關鍵詞:武警水電;交通部隊;救援能力
一、武警水電、交通部隊納入國家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意義重大
(一) 把武警水電、交通部隊納入國家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是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關于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重要指示的重大舉措。2004年7月2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軍民融合式發展,推動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良性互動。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后,胡錦濤總書記對軍隊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做出重要批示。把武警水電、交通部隊納入國家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是加強軍隊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開創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新局面,有利于在更高層次、更廣范圍、更深程度上統籌經濟建設和軍隊建設。
(二)把武警水電、交通部隊納入國家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是加強我國應急管理工作的具體體現。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我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不斷加強,以"一案三制"為核心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逐步形成。武警部隊作為搶險救災的突擊力量,把武警水電、交通部隊納入國家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是全面建設國家災害應急救援體系的重點內容,有利于發揮武警水電、交通部隊“平戰結合、能工能戰”的體制優勢,加強國家應急救援力量建設,提高應急救援的能力與水平。
(三)把武警水電、交通部隊納入國家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是進一步提升應急救援能力的迫切需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應急救援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力進城就業,一些地方群眾性應急救援力量明顯不足,迫切需要建設專業化、機械化、現代化的搶險救災隊伍。在不增加編制、不調整基本部署、不改變保障方式的前提下,按照"整體納入、重點建設、平戰結合、逐步優化"的原則,把武警水電、交通部隊納入國家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有利于強化搶險救災隊伍,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減少水旱災害損失。
二、進一步提高武警水電交通部隊的應急救援能力
為進一步提升武警水電部隊應急救援能力,應重點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一是部隊應急能力建設,二是軍地溝通協調機制。
(一)加強應急能力建設
加強裝備建設。按照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本著用好存量、合理增量,性能優先、系統配套,立足當前、逐步完善"的原則,突出抓好應急力量建設,在充分利用現有裝備的基礎上,根據抗洪搶險救災的特點和需要,優化裝備配置,加快各類應急搶險裝備配備。
提高搶險能力。進一步強化日常培訓和演練,完善訓練科目,針對堤防、水庫、水電站、涵閘等各類工程特點,以及堰塞湖排險、群眾轉移等各類應急搶險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訓練和演練,提高部隊專業技能,發揮武警水電、交通部隊的專業優勢。
健全應急預案。制定完善武警水電、交通部隊參加抗洪搶險救災的應急預案,進一步細化部隊投入抗洪搶險救災的啟用條件、指令傳達、部隊調動、裝備投入、現場指揮、后勤保障等實施預案,使武警水電、交通部隊能夠在第一時間投入抗洪搶險救災戰斗。
抓好人才培訓。建立以部隊自訓為主、行業部門培訓為輔的專業人才培訓機制。水利、交通部門舉行的相關行業培訓班要向武警水電、交通部隊開放,在培訓名額、經費等方面給予支持。鼓勵并支持武警水電、交通部隊科研人員參與水利部門相關課題研究。
(二)建立順暢的軍地溝通協調機制
整合軍地資源。把武警水電、交通部隊的力量和地方的搶險力量有機結合起來,明確任務分工,開展合成演練,加強技術交流,優化力量配置,使軍地雙方優勢資源得到進一步整合互補,確保一旦發生險情,能夠迅速展開抗洪搶險救災工作。
完善工作機制。研究建立武警水電、交通部隊和水利部之間的抗洪搶險指揮協調機制、聯席會議制度和工作平臺,做到聯系緊密,配合密切,反應迅速,協調有力。要加強會商,及時互通信息,共同做好抗洪搶險救災工作。
(作者簡介:韓 勇,男,天津市人,武警指揮學院,研究方向:科技與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