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競爭的存在,但同時有序正常的市場經濟運作同樣也離不開經濟合作。如果市場經濟只有競爭而沒有合作,那么矛盾是會越來越多,市場經濟的秩序也很難得到維持。整個市場環境也會處于一片混亂之中,所以非常需要在競爭基礎上的合作,經濟學從的核心內容從“競爭”轉向“合作”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時代需求,也是必然的歷史發展趨勢。本文就從經濟學的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合作”經濟學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合作;經濟學;發展模式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像馬克思以及凱恩斯等偉大學者都將“競爭”作為整個經濟學的核心,積極強調“競爭”才是整個經濟學的靈魂所在。而這一觀點,也受到了后世經濟學方面的專家、學者的認同。但是隨著世界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人們逐漸發現,“競爭”的對立面——“合作”同樣也在經濟學的整個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經濟學的一面重要的鏡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通過實踐證明,“競爭”確實是市場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因為有了競爭的存在,社會生產力才能進一步得到提高,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動力。但是只純粹地強調競爭的經濟學是存在許多問題的,也會面臨許多的考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競爭的存在,但同時有序正常的市場經濟運作同樣也離不開經濟合作。如果市場經濟只有競爭而沒有合作,那么矛盾是會越來越多,市場經濟的秩序也很難得到維持。整個市場環境也會處于一片混亂之中,所以非常需要在競爭基礎上的合作,經濟學從的核心內容從“競爭”轉向“合作”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時代需求,也是必然的歷史發展趨勢。本文就從經濟學的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合作”經濟學的發展模式。
一、合作經濟學的理論前提
在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哲學觀的指導作用向來都是十分重要的,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也是在正確的哲學觀指導下所建立起來的。所以合作經濟學也是有著自己的指導理論的。
第一,市場經濟理論體系都是以馬克思基本理論作為指導的,合作經濟學同樣也不例外。而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就是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客觀實際的分析新經濟現象,從創新的角度來考察分析各類經濟活動。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也同樣要在全球實踐中認識到合作在全球經濟事務中的重要性。全球的經濟合作有利于化解各國之間的利益矛盾,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有利于各國放下分歧和矛盾,從共同利益出發求同存異,共同攜手發展。在全球合作的大環境下,市場經濟也必然會顯示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第二,在現有的經濟學理論體系中,普遍缺乏以人為本的理念,從而缺少人文關懷。而合作經濟學恰恰可以彌補這一問題。合作經濟學重視人的主觀性,相信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只有研究人與人之間在現在經濟活動中的交往關系,才不會失去對經濟學研究的價值,也不會在經濟學研究過程中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
二、合作經濟學的文化基礎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華文化的內容之深,涉及的范圍之廣是世界上的其他文化所不能企及的。并且我們許多的傳統文化觀念中都蘊含了極其豐富的經濟學思想。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為合作經濟學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土壤。
在現實世界中,確實到處都充滿了競爭,因為人從受精卵的產生開始,就是一個競爭的結果,所以,以“競爭”為主線的經濟學理論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并且已有的經濟學發展確實也細致的揭示了這些競爭的存在。
三、合作經濟學的生產力
人類生產力的發展是從自然和社會雙重束縛下獲得解放的一個過程。生產力從社會束縛中得到解放,是一個結構性生產力釋放的過程。而這種結構性生產力的釋放過程則完全需要組織協調各方的關系。這就牽扯到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要想生產力得到提高,合作就要在這其中發揮出不一樣的作用。所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生產力關系稱之為“合作生產力”。在新經濟學中,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往往存在著一種密切的合作關系,人們互相之間只有以一種特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才能在有條不紊的工作中滿足生產力發展需求,才能順利的進行生產活動。并且這種合作生產力既是指生產者通力合作與自然之間產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和聯系,同時也是指生產者之間的一種互相作用和聯系。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就充分說明了合作的重要性。
四、合作的實現方式
一切的經濟形式都是需要依靠生產關系來建立起一定的相互聯系的。而在現階段的經濟形式中,生產關系的實踐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社會性的生產關系,另一種是技術性的生產關系。技術性生產關系主要體現的生產功能,是指生產活動與勞動對象之間所產生的相互聯系。而社會性的生產關系則表現為對生產產品的占有。而合作在技術性生產關系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總結
經濟學一路發展以來都是以“競爭”為發展主線的,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體質發展過程中。經濟學的發展也必將出現重大的變革。“合作”的重要地位也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合作經濟學的發展也必將成為之后經濟學發展的一種主流思想。
參考文獻:
[1]劉剛,李強志,榮欣. 中國經濟學30年理論創新和發展的基本脈絡[J].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 2010(02).
[2]談萬強. 新制度經濟學發展觀透視[J].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0(01).
(作者簡介:李世鋒,中國石油遼寧銷售公司,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在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