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梳理了列寧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思想。研究表明,列寧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列寧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對現代社會主義建設仍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建設;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
在領導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俄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創立了列寧主義即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這其中也包括他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上的開創性貢獻。列寧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思路,同整個列寧主義理論體系一樣,已成為國際共產主義事業和全世界進步人類的寶貴財富。
一、列寧關于管理國家的思想
無產階級在取得國家政權后,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把工作中心轉移到國家管理上來。1918年3月,隨著布列斯特和約的簽訂,蘇維埃政府贏得了暫時的喘息時間。列寧及時提出了“管理俄國”的新任務。他強調指出:“我們布爾什維克黨己經說服了俄國。我們已經奪回了俄國——為了窮人,為了勞動者,從富人手里,從剝削者手里奪回了俄國?,F在我們應當管理俄國。”在他看來,現在所說的管理,主要是經濟意義上的管理,即“管理國家的任務現在首先是歸結為純粹的經濟任務,醫治戰爭給國家帶來的創傷,恢復生產力,調整好對產品的生產和分配的計算和監督,提高勞動生產率……總之,歸結為經濟改造的任務?!蓖瑫r他還強調,目前時局的全部特點,全部困難就是要了解主要任務的轉變,即從說服人民和用武力鎮壓剝削者轉到管理這一過渡的特征。而要做到有效的管理,除了善于說服,除了善于在內戰中取得勝利,還必須善于實際組織工作。
但是蘇維埃政權還未來得及管理國家,就遭到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被迫中斷。直到1920年底,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取得勝利后,才有了比較長期地進行管理國家的機會。1920年11月,列寧在俄(共)莫斯科省代表會議上的演講中,強調必須把經濟建設的任務再次提到重要的地位。他說,為了徹底戰勝資本主義,必須完成兩個方面的任務:一方面,必須推翻剝削者的統治,建立起無產階級的政權;另一方面,必須擔負起經濟建設的任務,建立新的經濟關系。這兩方面的任務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如果我們完不成第二個任務,那么在推翻剝削者和用武力來抗擊國際帝國主義者的事業中的任何成就、任何勝利就會付諸東流,舊制度的復辟就會不可避免。”
二、列寧關于教育問題的思想
列寧在領導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時,十分注重發展教育事業。他強調,提高工農群眾的文化水平,是保障社會主義在俄國勝利的一個重要條件。1920年10月,在俄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演說中,列寧深刻地指出:“每個青年必須懂得,只有受了現代教育,他才能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如果不受這種教育,共產主義仍然不過是一種愿望而已”。首先,為了更好地進行經濟建設,需要提高廣大群眾的文化教育水平。無產階級在取得國家政權后,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進行經濟建設。也就是在新的科學技術水平上發展工業、農業,實現全國的電氣化。這些都需要千千萬萬掌握科學技術,并懂得如何把它運用到生產中去的專門人才。保證社會主義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就是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而提動生產率的重要條件就是“提高居民群眾的文化教育水平”。其次,為了更好地管理和領導國家,需要提高廣大干部的文化水平。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對蘇維埃領導人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列寧指出:“要管理就要內行,就要精通生產的一切條件,就要懂得現代生產技術,就要有一定的科學修養。”如果沒有足夠做管理工作的本領,“往往會被愚弄”。再次,為了更好地開展政治教育,需要提高工農群眾的文化水平。當工農群眾人人還不識字,文化水平還不高時,就不容易接受黨的宣傳教育,不容易理解和領會黨的方針政策,當然也就不能很好地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正如列寧所說:“只要在我國還存在文盲現象,那就很難談得上政治教育?!拿な翘幵谡沃獾模仨毾冉趟麄冏R字。不識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識字只能有流言蜚語,謊話偏見,而而沒政治?!?br/> 此外,列寧還提出了依靠和動員社會各種力量來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觀點。第一,國家要不斷增加教育經費的撥款。列寧認為,沒有國家政權機關,沒有物質和財政上的幫助,就不能很好地開展把教育工作。二是,動員社會各種力量。1921年9月在致格·葉·季諾維也夫的信中,列寧肯定了“讓本地居民、特別是農民負擔學校的部分費用”的方案,并認為是“絕對急需的”。俄共(布)中央政治局1922年3月在給教育人民委員會的指示中也指出,要用各種形式發動群眾辦學。例如,搞好捐獻,在地方預算中規定百分之九的撥款,把學校附屬于工業企業,實行自愿捐助制度等等。
三、列寧關于社會保障的思想
列寧對社會主義社會保障模式的探索,是以對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的批判為前提的。1912年1月,他在《關于對杜馬提出的工人的國家保險法案的態度》一文中指出:“無產者根本不能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一些錢去儲蓄,以便在因傷殘、疾病、年老、殘廢而喪失勞動力時,以及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造成失業時使用。因此,在出現上述一切情況時對工人實行的保險,完全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整個過程所決定的一種改革”,進而得出結論“必須徹底推翻沙皇制度,爭得無產階級自由進行階級斗爭的條件,才能實現真正符合無產階級利益的保險改革。”在此基礎上,列寧提出了以國家保險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社會保障模式。他指出:“最好的工人保險形式是工人的國家保險。它是根據下列原則建立的:(一)在工人喪失勞動力的一切情況(傷殘、疾病、年老、殘廢,還有女工的懷孕和生育,供養人死亡后所遺寡婦和孤兒的撫恤)下,或在他們因失業而失去工資的情況下,國家保險都應給工人以保障;(二)保險應包括一切雇傭勞動者及其家屬;(三)對一切被保險人都應按照償付全部工資的原則給予補償,同時一切保險費應由企業主和國家負擔;(四)各種保險應由統一的保險組織辦理,這種組織應按區域和按被保險人完全自行管理的原則建立。”
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府立即結束了沙皇俄國時期實施的社會救濟制度,撤銷了社會救濟部,建立了國家救濟人民委員會。不久又改組為社會保障人民委員會,負責各種形式的社會幫助,支付殘疾金和負責殘疾者的職業培訓、失業者的物質保障、紅軍家屬的幫助等。同時,社會保障法律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僅在革命勝利后的頭兩年內,蘇維埃政府就頒布了一系列關于職工患病、失業問題的社會保險法令以及關于社會保險機構展開工作的程序法令。在1917年11月到1922年的五年內,列寧親自審批和簽署的有關勞動者社會保障問題的重要法令就有100多件。到1922年底,逐步形成了以國家保險為主、各階級群眾廣泛享受的社會保障制度。這種制度己經遠遠超過了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實施的社會保障措施,為其它國家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實踐經驗。
四、列寧反對官僚主義的思想
十月革命勝利后,布爾什維克黨成為執政黨,成為領導國家社會建設的核心力量。這時,黨“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倍軌蛟斐蛇@種危險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黨和國家機關中大量存在的官僚主義。早在蘇維埃建立初期,列寧就尖銳地指出,在我們內部的敵人與其說是資本家和地主,不如說是投機分子和官僚主義者。為此,列寧對官僚主義進行了深入的科學的分析。關于官僚主義存在的根源,在列寧看來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俄國是一個小生產者占多數的極端貧困的國家。他指出:“小生產者的分散性和渙散性,他們的貧困、不開化,交通的閉塞,文盲現象的存在,缺乏農工業之間的流轉,缺乏兩者之間的聯系和協作”是官僚主義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概言之,官僚主義是“小生渙散性和受壓制狀態的上層建筑”。其次,資產階級專家和一些沙皇時代官僚的影響。俄國的文化水平比較低,蘇維埃在綱領上是通過勞動群眾來實行管理的機關,而實際上卻是通過無產階級先進階層來為勞動群眾實行管理的機關。因此,無產階級不得不在許多部門重新啟用資產階級的專家和沙皇時代的官僚。其三,廣大干部缺乏社會建設的經驗。尤其是當把大批干部從其它一切工作部門抽調出來,之后去擔任軍事工作,導致蘇維埃和黨的許多工作部門的創造性工作因此受到很大損失,使得官僚主義在蘇維埃制度內部分的復活起來。與此同時,列寧提出了解決官僚主義的有效方法:一是發展社會化大生產,改造小生產,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二是實行黨政分開,精簡機關人員,改革國家機構,轉變工作作風;三是普及教育,提高勞動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四是加強法制建設,用法律與官僚主義作斗爭;五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增強人民群眾對權力的民主監督。六是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保持與發展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五、結語
列寧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實踐是短暫的,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思想是十分寶貴的。首先,列寧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其次,它較為適合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建設社會主義的任務更加長久的國家的基本國情。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列寧以馬克思主義的敏銳眼光和遠見卓識發現和指出了損害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大量消極因素,并對如何消除這些消極因素進行了有效探索。社會發展的實踐證明,列寧提出和強調的這些問題,對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乃至對于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確具有生死存亡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列寧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列寧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袁方.列寧論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和管理[J].東岳論叢,2005(6).
(作者單位:眉山職業技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