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信貸作為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手段,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推動綠色信貸的政策環境還有待改善,我國商業銀行自身的產品創新和環境風險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強,目前還僅僅處于將推行綠色信貸視為履行社會責任的初級階段。本文比較分析中外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發展現狀差距,剖析制約中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發展的制度性原因,并以制度經濟學為視角探討完善中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制度設計的構想。
中外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制度現狀及比較
本文選取國際NGO對銀行環境和社會表現評價(國際NGO有一系列針對銀行環境和社會表現的評價指標,如銀行監察組織開發的監測銀行業的指標,涵蓋了農業、林業、漁業、石油天然氣、電力、采礦、軍工等生產部門,以及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有毒物排放、土著權利和人權、勞工權益、繳稅、透明和誠信等議題)的3個主要指標——綠色信貸政策、綠色信貸專責機構設置以及綠色信貸理念倡導,比較分析中外資商業在推行綠色信貸方面的現狀及差距。根據各銀行的產權性質、品牌聲譽及推行綠色信貸的現狀,本文擬選擇工商銀行、興業銀行、匯豐控股作為中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全國型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知名國際銀行的代表,根據上述3個評價指標對其推行綠色信貸的現狀予以比較,結果見表1和表2。
從上表中不難看出,雖然綠色信貸理念得到中外銀行業的普遍重視,但中外商業銀行在推行綠色信貸的戰略、政策和實踐層面的差異依舊存在:一是信貸政策連貫性不夠;二難以與國際準則接軌;三是不利于國內外分支機構政策導向的一致性。根據國家即期調控政策制定的年度操作指引往往不具連續性,而且可能部分與國際慣例不符,導致難以準確預測一些期限較長信貸項目的風險、喪失一些與國際同行的合作機會。此外,在國內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步伐日益加快的形勢下,依國內即期宏觀調控政策制定的綠色信貸政策不一定適合境外機構經營環境,進而影響統一的風險管理政策與策略的執行。
從綠色信貸專責機構的設置情況來看,國內商業銀行步伐較慢。作為首批接受《赤道原則》的跨國銀行,匯豐和花旗、渣打三家大型知名國際銀行都在決策層次設立了相應的綠色信貸專責機構,例如匯豐集團董事會專設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花旗集團設立了環保和社會風險政策審查委員會。相較之下,國內僅興業銀行成立了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的可持續金融室,并成立以行領導為首的赤道原則領導小組;招商銀行成立了總行綠色信貸領導小組和綠色信貸工作小組,工行和交行由各部門相關人員負責綠色信貸相關工作,其他銀行措施尚不明確。
從綠色信貸理念倡導的視角來看,近年來國內商業銀行比較重視提升員工環保意識和宣揚綠色信貸理念,但相對于國際銀行,對外宣傳活動的廣度和深度有待加強。例如匯豐中國通過開展富有新意的環保活動、資助多項研究和培訓項目、積極組織和參與高層論壇,在社會各階層宣傳推廣自身綠色信貸理念和政策,提高社會聲譽和業界地位。
影響中國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的制度環境
近年來,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取得顯著進展,這既是金融機構自身創新機制靈活、創新eJ1xTiq+0jUSUfVnObhnaeXdRtyYLFWubJioAsaQ0M8=能力強的體現,同時也與這些國家支持節能環保的各項政策相互配套、落實到位,綠色金融創新的外部制度環境良好有著密切關系。相較于國際同行,中國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的制度環境仍待進一步改善。
中國現行法律政策框架對綠色信貸利益相關方的約束機制不完善。一些高污染企業是地方支柱產業,在沒有硬約束的情況下,這些高污染企業通常并不會花費高成本治污;在監管部門未對商業銀行采取“嚴格”環保要求的情況下,向高污染企業放貸是國有大中型商業銀行“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甚至是同業競爭的必然結果。在外部政策環境不完善的情況下,各利益相關方缺乏改善環境的動機,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不免陷于“孤軍奮戰”的逆境。
中國現行法律政策框架對利益相關方的激勵機制不完善。對于“兩高”企業來說,在沒有足夠激勵的前提下,無論是進行污染治理還是產能轉換,短期看都是高成本、低收益投資,甚至給企業帶來生存壓力,因此,“兩高”企業往往缺乏保護環境的動力。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面臨綠色信貸政策操作性不強、人才和技術支持不足、缺乏風險規避工具等困境,放貸給低碳環保企業和項目往往意味著高風險。在沒有相關激勵機制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當前推行綠色信貸的動機往往只停留在履行社會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