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2年7月29日末,滬深交易所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共發行中小企業私募債41只,融資總額36.63億元,單筆募集規模在1000萬元至2.5億元之間。中小企業私募債發展速度之快超出了市場預期,也超出了設計者想像。毫無疑問,它的推出及快速發展對于完善資本市場結構、加快債券市場發展、推動利率市場化有重要意義,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發展中小企業私募債須具備的市場條件
試點發展中小企業私募債是我國對高收益債券的有益嘗試與探索。根據高收益債券的基本特點以及成熟市場經驗,發展高收益私募債券市場,須具備三個主要條件:合格的投資者、成熟的市場、健全的法律。合格投資者指有較強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投資時能夠自行判斷、自行承擔風險的投資者。成熟的市場是誠信的市場、有效的市場,具備良好的市場信用環境,確保發行人的信息披露、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財會報告、律師事務所出具的法律意見、評級機構給予的評級等都真實、客觀、完整;同時這個市場功能完善,交易便捷,有相應的風險對沖機制和風險管理工具。此外,還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度,使各參與主體的市場行為都有章可循,在出現欺詐、違約等行為時,利益相關方的權益能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在以上前提下,債券發行上采用市場化方式,放松對發行人資質的嚴格控制,減少在市場準入、發行方式、發行利率、期限等方面的行政干預;同時,強化和完善信息披露、信用評級等市場約束機制,切實防范風險,增強市場透明度。
中小企業私募債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是業界對中小企業私募債的風險認識不足。券商在推介時過多強調其較高的收益率,而對風險提示不足。不少券商囿于發行公募債的慣性思維,認為私募債有交易所背書,對未來信用風險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二是承銷商準入門檻過低,存在較大風險隱患。相對于之前的公募債而言,私募債蘊含的信用風險更大,對項目風險的識別能力和發生信用事件后主承銷商的處理能力與承受能力要求相對更高。而現行的承銷試點辦法規定的主承銷資格門檻過低,使一些沒有主承銷經驗的券商也獲得了主承銷中小企業私募債的資格。這些券商的整體資本實力、創新能力、信用狀況本身就不夠強,現有的余額包銷和做市商制度又使他們承受較大經營風險。如果在承攬業務和風險防控關系上處置不當,過于激進,有可能發生類似于美國高收益債券市場主承銷商——德雷克塞爾公司被迫申請破產的事件,造成較大的市場波動和負面影響。
三是缺乏有效的風險隔離、分散和轉移機制。目前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的深度不夠,資產證券化還處于初級階段,信托制度不夠完善,市場缺乏有效的風險對沖機制和豐富的金融衍生品,比如用信用違約掉期(CDS)等來緩釋轉移風險。
四是投資者、承銷商普遍缺乏債券違約處置經驗。私募債的出現是近幾年的事,之前市場上的公募信用債券,評級基本都在AA+以上,基本沒有違約先例,投資者和承銷商不知道違約后該怎么辦,通過怎樣的程序。而這方面現有的法律法規也很不健全,在私募債違約處置如何與《破產法》、《公司法》、《物權法》、《證券法》等銜接上存在不少障礙。
五是信息披露制度存在漏洞。深滬交易所《中小企業私募債試點辦法》在信息披露方面要求比較籠統,僅規定證券公司在承銷過程中應進行盡職調查,發行人按照發行契約進行信息披露,并承擔相應的信息披露義務和責任。從前期發行實踐看,獲準發債的承銷商為盡早推出產品搶得頭籌,盡職調查往往做得比較倉促,監管層除象征性地要求券商進行盡職調查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監管或認證,完全交由市場;而且對于信息披露違規行為也沒有明確的懲罰規定,中小企業私募債的信息披露存在不少隱患。
加強中小企業私募債風險管理的建議
中小企業私募債的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道德風險等。信用風險指發債主體違約的風險,是中小企業私募債最大的風險。流動性風險是由于中小企業私募債交投不活躍導致的投資者被迫持有到期的風險。市場風險是未來市場價格(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商品價格等)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它影響債券的實際收益率。道德風險是指參與主體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的風險。如銀行和銀行理財產品都是私募債的合格投資者,銀行有可能會出現倒手交易這樣的道德風險;同樣,承銷券商可能壟斷承銷,大量募集資金買私募債,發展自身的資產管理業務,實行自循環;發行人也有可能搞利益輸送、欺詐行為等。解決上述種種問題,防控各類風險,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
提高市場各方的風險意識。監管層應該把注意力從關注私募債發行數量及融資量轉移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