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不斷演進,違約風險不斷增大中的歐洲銀行業經營備受考驗。為維護歐洲銀行業進而整個歐洲金融體系的穩定,緩解金融動蕩風險,防范整體性系統風險的蔓延,建立歐洲銀行業聯盟的呼聲一直高漲。早在2011年,歐洲議會就提出建立銀行業聯盟的建議。在2012年5月23日的歐盟非正式峰會上,與會各國首腦呼吁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及其他高級官員,勾畫建立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的基石,其中就有“一體化銀行監管與清算,以及共同的存款保險計劃”,即銀行業聯盟的雛形。當前,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大力呼吁推進建立歐洲銀行業聯盟。按照他的“路線圖”,歐洲銀行業聯盟將在2013年1月1日生效,將實現對歐元區內近6000家銀行的統一監管,而監管權則或將交由歐洲央行。
但歐洲銀行業聯盟的建立并不順利,近期遭遇的阻力進一步加大,最終設立的難度較大,整體發展前景黯淡。
統一監管分歧巨大
雖然建立歐洲銀行業聯盟的呼聲很高,且已有時日,但這試圖依靠統一監管實現整體風險把控的聯盟計劃,從一開始就遭到多方質疑。各國基于自身不同的經濟發展形勢和金融運行態勢,以及在歐債危機沖擊下的多方利益“糾葛”,對該聯盟計劃“表里不一”——表態支持多,實際推進少。
在2012年5月23日的歐盟非正式峰會上,歐元區首腦同意建立統一的銀行監管機制,這被認為是建立銀行業聯盟的重要一步。但與許多別的建議提案類似,會議并未就這種銀行業聯盟的具體建立和實施進行進一步的深入討論,僅表示“需要”建立銀行業統一監管聯盟,但卻未對涉及各國政治、經濟等關聯的實質性問題進行討論。其主要原因在于這種銀行業聯盟的建立涉及諸多方面的復雜問題,因而遭遇了廣泛的反對。
捷克明確反對建立銀行業聯盟,其觀點代表了一種典型的反對聲音。捷克總理彼得?內恰斯表示:“由于捷克銀行市場的95%是由國際金融機構的子公司控制,實施銀行業聯盟將嚴重傷害到捷克經濟。”除捷克外,德國、瑞典、荷蘭和丹麥等國亦反對銀行業聯盟的建立。
圍繞在銀行業聯盟問題上的分歧,東歐國家反對意見較為一致,普遍擔憂自身資本將遭受“侵蝕”。保加利亞央行行長表示,他對任何涵蓋整個歐盟,而非只涵蓋歐元區的銀行業監管聯盟表示憂慮,認為可能會損害其銀行體系。實際上,許多東歐國家的銀行均由其他歐洲大國的銀行擁有,東歐國家憂慮在成立銀行業聯盟后,當母行資本不足時,會抽取較健康的東歐銀行的資本。
同樣反對該聯盟在整個歐洲地區生效的還有英國,英國強調“歐盟任何銀行業規條僅應在歐元區生效”,進而對所謂的“銀行業統一監管”在本國持抵觸態度。
作為歐元區“舉足輕重”的兩個大國,經濟體量最大的德國和體量次之的法國被認為將“引領”歐債危機的走向和歐元區危機的自我“救贖”之路。德法在銀行業聯盟問題上的態度對其推進落實意義極為重大。但與德法在其他歐元區救助機制上的默契和配合不同,兩國在歐洲銀行業聯盟問題上存在分歧,而這也是決定銀行業聯盟是否能夠建立和推進的最為關鍵分歧之一。
作為在全球率先征收金融交易稅的法國,呼吁迅速推進銀行業聯盟改革。法國財長莫斯科維奇9月16日表示:“應快速前進,不能浪費解決歐債危機的時間。”他還表示,歐元區統一金融監管體系應覆蓋歐元區全部銀行。他預計,歐元區將在年底就銀行業聯盟達成協議。而德國則對快速推進銀行業聯盟建立持反對態度,并認為該銀行聯盟不宜對歐洲或歐元區范圍內的所有銀行均實現監管或同等監管,監管的范圍不宜過大。德國希望歐元區成員國監管機構保留對各國地方儲蓄及合作銀行的主要監管權,歐洲央行僅監管歐元區的系統重要性銀行。德國財長朔伊布勒9月16日重申,歐洲央行沒有能力監管歐元區全部6000多家銀行,且大量參與銀行監管可能影響該行貨幣政策獨立性。朔伊布勒指出,“我不認為明年1月1日前有可能利用救助基金直接重組銀行”,更恰當的做法是緩慢、穩步推進改革。默克爾亦觀點鮮明地表示,希望歐盟在推動銀行業統一監管方面的準備工作不能過于追求速度,不能為了滿足歐洲自身設定的2013年1月這一最后期限而倉促進行。
德法兩國對建立歐洲銀行業聯盟的分歧,隨著歐洲銀行業聯盟建立原定“時間表”的演進而越發加大,并可能在未來幾月進一步尖銳化。9月22日,默克爾與法國總統奧朗德討論有關歐元區銀行業監管的問題,默克爾此前警告稱柏林反對建立一個權利凌駕于歐洲央行之上的泛歐洲銀行業監管機構,而奧朗德則呼吁建立監管體系的動作必須加快。
德國不愿獨背“黑鍋”
目前看來,德國反對歐洲銀行業聯盟的立場,成為該計劃推進的最大阻力。作為歐洲經濟體量最大的德國,其在歐債危機中的相對“強勢”增長,成為歐元區走出危機的最大希望。在歐洲危機的解決進程中,德國以自身資源“出手相救”被認為是某種必然。此外,德國在歐央行中的話語權,也決定了其在歐洲銀行業監管決策方面的重要影響力。德國之所以對歐洲銀行業聯盟的建立“顧慮重重”,堅持“反對”態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并不愿意過多依靠自身資源“援助”嚴重陷于“泥淖”的國家,并擔心在未處理清楚多國相互關系的情況下,武斷推進該聯盟計劃,將打亂現有的歐債危機救助節奏。此外,“一刀切式”地對全部銀行進行監管,或將帶來新的銀行業整體性問題。
按照歐洲央行行長、歐洲系統風險理事會主席德拉吉對成立銀行業聯盟的建議,聯盟將在歐元區層面上籌集資金,用以救助受困的銀行。很顯而易見的一種可能是,歐元區經濟實力最強的德國將是歐元區救助計劃的最大出資方,這種負擔顯然德國并不太可能接受。更進一步地,這種救助機制一旦成為現實和“慣例”,德國將更擔心自己將成為銀行業聯盟的最后“撥款方”。
按照歐盟委員會提出的建立銀行業聯盟的三個推進步驟,歐洲央行獲得監管歐元區所有銀行的權力只是第一步;未來的第二步,則是成立一只基金用來關閉問題銀行;最后的第三步,也是最深層的一步,即建立完善的保險機制用于保護歐元區居民的存款安全,也就是所謂的歐元區存款風險共擔。在后兩個步驟中,起到關鍵作用的資金將來自于歐元區各成員國的撥款,而這將是一筆不小的數額。按照巴克萊銀行的分析估算,如果按照巴羅佐所設想的歐洲央行監管6000家銀行的規模計算,所需的保險基金可能將近11萬億歐元(約合14萬億美元)的存款提供擔保。如果只以這個數額的1%作為保險基金,則歐元區銀行很有可能被課以其年收入20%的重稅。這1100億歐元的保險基金需要在銀行業聯盟成立之初就撥付使用,在目前情況下很難實現。尤其是對于目前都寄希望于ESM(歐洲穩定機制),甚至歐洲央行貸款的眾多歐洲銀行來說,實在難以負擔。在這種情況下,更大的籌款任務將“順理成章”地壓在目前健康狀況相對良好的德國大型銀行身上,德國顯然不希望看到這種情況出現。
更進一步來看,如果有國家退出歐元區,而其存款卻被以銀行業聯盟的形式保護起來,選擇退出國家的人們就有可能選擇在本地銀行大量借款,再將其轉移到其他歐元區銀行中去,而這將或導致歐元區內部的財富被直接轉移至外部。“銀行業聯盟,換句話說,就可能會變成德國人最不希望看到的撥款聯盟。”
此外,在歐債危機的救助節奏中,德國希望能夠夯實基礎而循序漸進,歐洲銀行業聯盟的建立也應該是分步驟進行,不能急于盲目推進。在默克爾看來,目前,無論是在財政預算,還是懲罰機制以及歐洲央行在對銀行進行監督時該向誰負責等問題上都還缺乏進一步的規范。在這樣空洞而不夠健全的框架下,歐洲央行自身的聲譽和獨立性也將可能受到質疑和威脅。“我們是要建立一個長久的、關系到歐元區未來的銀行業聯盟,這或許需要更多的時間。”默克爾說。
銀行業聯盟前景黯淡
正如前文所言,德國并不愿意在救助機制中承擔過多的“無償義務”。而且,按照德國人一貫的“嚴謹”作風,歐洲銀行業聯盟的建立需要在各方面關鍵問題和重要關系都處理和捋順清楚后,才能推動真正建立,而目前的歐洲政治、經濟現狀,在德國看來,顯然無法滿足這種條件。更近一步地,東歐國家的普遍擔憂,以及英國的反對,為該銀行業聯盟的建立蒙上了更多陰影。
為防止可能出現的德國被迫救助他國銀行業的情況發生,德國憲法法院在通過ESM時,在將德國是否向ESM增資的權力收繳議會后,還否決了ESM直接援助銀行業的可能性,可見德國反對該聯盟建議的態度。未來,歐洲銀行業聯盟建立之路將遭遇更大的阻力,前景黯淡,原定2013年1月1日建成啟動的預期推遲,現在看來或已是“板上釘釘”。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嘉興市中心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