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周期是經濟變量對經濟增長的一般趨勢或長期趨勢的偏離。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投資規模是一定時期一個國家或一個部門、一個地區、有關單位在固定資產再生產活動中投入的以貨幣形態表現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總量。投資規模對經濟周期具有明顯的作用。貨幣投資過度論認為投資的過度擴張及隨后的收縮導致了經濟的周期波動。非貨幣投資過度論學者們認為經濟周期性波動是由于內生的投資因素與技術革新、新發明、農業欠收等外生的誘因結合到一起而造成的。
近些年來,尤其是2007年下半年美國次貸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都實施積極寬松的財政金融政策,短期拉動了經濟增長或延緩了經濟下滑,但其對經濟周期的中長期效應,已引起經濟學界和經濟實務界的高度關注。本文在對投資規模增長率的典型案例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對投資規模增長率對經濟周期的作用進行研究,以期為理論界和實務界提供借鑒。
1970~1990年拉美投資規模
拉美地區20世紀70年代資本形成總額、國內信貸額明顯持續較快增長,外國直接投資在70年代年均增長率達104%。在投資的推動下,20世紀70年代拉美地區實現了年均5.7%的GDP增長率,效果顯著。雖然其間不乏有增長率的小幅波動和通脹率的大幅波動。最終的危機在80年代初正式爆發,GDP增長率大幅下跌甚至為負,同時通脹率也因為全面衰退而下降,整個經濟受到重創,進入緊縮時期。可見,過度的投資建設與過度的投資資金發放,會引發后續的經濟從增長轉為下行,加劇經濟波動。
2000年以后美國投資規模
寬松的金融管制和貨幣政策,提前消費和投機理念,致使美國信貸規模尤其低信譽信貸大幅擴張,房地產投資持續火爆,最終引發了金融危機。美國在2007年前信貸規模和股市規模的高速擴張,它們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8.28%和5.13%,高于年均GDP增長率2.38%。資本形成總額和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13%和13%,增長速度也非常快。
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結束了上一輪高速增長的經濟周期,全球經濟整體呈下行趨勢,時至今日在諸多經濟體這種趨勢還將持續一段時間,經濟下行的同時其巨大的波動也對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經濟危機本身的沖擊以及各經濟體實行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在緩解危機的同時也留下了諸多后遺癥,給后續經濟的發展埋下了諸多不確定因素。2009年世界經濟發生了自二戰以來的第一次全面萎縮,世界GDP下降了2.2%,同期世界貿易總額更是以14.4%的驚人速度下降,是上世紀80年來世界經濟發展所受到的最大挫折。
美國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及全球經濟危機等國際經濟波動事件顯示了經濟波動的不穩定性,影響了后續經濟的持續平穩較快增長,對國家、企業、居民、家庭的經濟增長及當下的生活都造成了不良影響,通貨膨脹,失業率升高。盡管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在過去被證明是一個禍害無窮的東西,但是全世界仍然在像吸食毒品一樣將其視作救市之寶。
1978年以后中國投資規模
大規模投資是基于大量的貨幣發行,中國1978~2011年貨幣供應量增速高于GDP增速的7.7倍。2011年中國的GDP規模為47萬多億元,是1978年3645億元的128倍。廣義貨幣供應量從1978年的859.45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85.2萬億元,為991倍。
1981年至2010年的30年間,中國GDP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10.22%,增加了30倍,表現為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方式。高投資基于寬松的貨幣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但會累積貨幣風險與財政風險。特別是2007年四季度以來的刺激政策,使2009年我國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67%。
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以后,全國徹底掀起了新一輪經濟建設高潮,尤其是投資需求激增和信貸大幅膨脹,導致經濟運行表現出過熱征兆。數據表明,1992年GDP增長率達到14.2%。但與經濟高速發展相伴的是,物價在經歷1990~1992年連續三年平穩之后,從1993年開始逐月攀升,最終1993年CPI為14.58%,1994年為24.24%,發展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實際從1993年開始GDP增長率已經開始緩慢下滑,過度投資的影響立竿見影,如果不能及時調控,新的一場經濟危機很有可能爆發。幸運的是,中央于1993年下半年開始及時實施宏觀調控,1995年通脹實現緩慢回落,并且GDP增長率保持了穩定,中國經濟實現軟著陸。
結論和政策建議
基于我國經濟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模式,過高的投資規模、過低的投資效率、不合理的投資結構,勢必造成金融低效率和經濟金融風險的集聚。經濟增長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波動,經濟波動出現時,看得見的手——政府往往干預,常常導致過度投資。在政府干預的經濟體系中,在經濟周期的谷底,往往會出現基于貨幣和財政杠桿的過度投資,表現為投資結構不盡合理和投資效率相對低下的投資規模擴張,可能會在短期內拉動經濟走出低谷,但很難解決經濟運行規律本身的問題,甚至增加金融風險,增加中長期經濟波動的波幅和波頻。
過去30年重化工業飛速發展,產能過度擴張,在這一大環境下,中國企業的盈利模式十分簡單,尤其是國有企業,只要批項目、發貸款,就可擴產能、賺大錢。然而,隨著重化工業產能嚴重過剩,再加上低端產能及落后產能無法淘汰,這些以重化工業為代表的周期性行業成為了經濟轉型的最大阻力和障礙。因此,“穩增長”的本質,是要從質量與效益著手,實施行業整合、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唯有如此,才能帶領中國經濟走出粗放式增長的困境和尷尬。
(作者單位:國家信息中心,中國人民大學,西安工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