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為二與一分為三
說到一分為三,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自從毛澤東寫了《矛盾論》,現代的中國人對“一分為二”的觀點印象深刻,“一分為二”是毛澤東同志對對立統一規律的通俗概括。概括得有道理,也通俗,人多能道之。事實上“一分為二”的這個概括卻有一定局限性,不夠圓滿,即偏重強調矛盾雙方的對立、斗爭這一方面,弱化雙方的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賴即同一性的一方面。
無論是從邏輯上,還是從實踐應用上看,任何事物作為一個整體看待為一,而依照某個標準進行劃分,劃分出二個方面,然而這個劃分的標準就是其一,即“一分為三”。劃分的標準既可以為點、線、面,也可以為體,即自然科學中的立體和社會學中的群體。
以點作為劃分標準,比如數可以分為正數、負數和零;以線作為劃分標準,比如畫一個圓圈可以分為圓里、圓外和圓圈三部分;我們在平面上畫一條豎線把平面分成左右二部分,但這條分界線既不屬于左,也不屬于右,因此實際上是一分二為三,即左、坐標軸(中)、右三部分。以面為劃分標準,比如空間上以海平面為標準,將空間劃分為海拔高度的正、負、零三部分,即空間尺度的正海拔、負海拔和海平面。我在闡述此觀點時,有人提出一個西瓜一刀下去分為二半,這是“一分為二”,怎么就是“一分為三”呢?這是一個很好詮釋的命題,兩個一半的西瓜不可能再復原到原來的整體,因為多了一個切面,這個切面破壞了原來的細胞組織,我們不能只看到兩個一半的西瓜,更應該看到這個切面,這就是“一分為三”認識事物、處理問題的哲學思路。
這里再思考一下《矛盾論》中一分為二的舉例。原文為:列寧也這樣說明過矛盾的普遍性:“在數學中,正和負,微分和積分。在力學中,作用和反作用。在物理學中,陽電和陰電。在化學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在社會科學中,階級斗爭。”
在這些例子中作者都忽略了劃分的標準,少了一樣,如果能更全面地看問題,他們應該是:“在數學中,正、負和零,微分、積分和原函數。在力學中,作用、反作用和作用點。在物理學中,陽電、陰電和中性。在化學中,原子的化合、分解和復分解反應(原子的重新組合)。在社會科學中,階級斗爭雙方、及其他團體和諧并存。”
“一分為二”與“一分為三”其實是哲學思維的兩種方法,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三分法是在二分法的基礎上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并且相比較而言,又比二分法更進一步,更符合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模式。人們常說,沒有“三曹會審”,是非不明;沒有“三維透視”,善惡難辨;沒有“三套方案”,優劣難斷。
然而,當一個事物的整體需要劃分時,一定要注意劃分的標準,標準必須唯一或一致,這樣劃分即為“一分為三”。如果劃分的標準不專一,即會導致“一分為多”的分類方法,因此,哲學派別中有“一分為多”的觀點。我們來看看一些網站上解釋宇宙、自然、社會和人類的三分論:自然界中的“三界”:上三界為宇宙、時間、空間;中三界為天、地、人;下三界為人、事、物;數學中:正數、負數和零;物理學中:正電、負電、磁場;生物學:根、莖、葉;歷史學:過去、現在、將來;軍事:陸、海、空;美術:紅、藍、黃三基色變萬色;人類:男、女、兩性人;原子分為電子、質子和中子;物質的導電性分為導體、半導體和絕緣體;生物分為動物、植物和菌類等等。其實這些例子中有的是標準一致的劃分方法,有的是標準不一致的劃分方法,我們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不要被人忽悠了。
一分為三的哲學思想簡介
“一分為三”哲學新用語,也稱三分法、三點論、三元論,指事物作為矛盾的統一體,不僅要認識到包含著相互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更要注意到真正對矛盾雙方的統一與轉化起關鍵作用的是第三者。
一分為三的說法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雖然沒有被明確提出,但是,一分為三的觀念卻一直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典籍之中。《太玄》的世界圖式是三分的,它叫做“天以三分”(《玄數》),也叫做“玄有二道∶一以三起,一以三生”(《玄圖》)。《東西均?三徵》中提到:“三即一,一即三,非三非一,恒三恒一”。 《玄門大論三一訣》提到:其訣認為,人由精、神、氣三者混一而成,三者缺一,人將不人。“精者,虛妙智照之功;神者,無方絕累之用;氣者,方所形相之法” 。此之謂“用則三分,本則常一”、“兼三為義,即一為體”,簡稱“三一”。同時還提出“混三為一,三則不三;分一為三,一則不一”。《逸周書?武順》云:“人有中曰參,無中曰兩。兩爭曰弱,參和曰強。” 《老子?四十二章》就明確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的繁體字“叁”又通于“參”,“參”是叁的動詞,就是第三方“參與”。事實上,《易經》中“陰陽相交”思想,儒家的“中庸”,道家的“守中”,佛家的“中道”以及名家提出的“雞三足”,都是一分為三觀念的具體體現。
中國人談對立統一的關系,就會拋棄那種不是盟友、便是敵人的二分法。人們便會一下子變得聰明起來,就是一分為三,發現國家之間、政見之間原來還有一種叫做伙伴的關系,有一個很好的詞,叫“叁”,或者“參”。還有一個和平的“和”。什么時候用“叁”來說明對立同一的關系?我們來舉例子。五一節前,公園門票要漲價,有人反對,于是就開聽證會。一方是管理者或資方;另一方是游客。管理者希望門票漲價,而游客則不希望門票漲價。這是對立的兩方、矛盾的兩方、不可調和的兩方。怎么辦?我們請一些社會公眾人物來。公眾人物既不是站在管理者這一邊,也不是站在普通游客這一邊,而是站在客觀、公平的立場上,也就是作為第三方參加聽證會。注意,中國人用了“參加”,這個“參”就是剛才的“叁”。一方要漲價,一方不要漲價;一方是買方,一方是賣方,雙方糾纏不清,不能解決矛盾。于是第三方參加進來,提出更公允的意見,這叫做“參”。真正的“參”是有自己獨立意見參加到對立的兩方中去,使矛盾得以解決。大家注意,帶“參”的詞特別多。比如參加、參考、參謀、參贊、參議等等。在人們實際生活中,一分為三處處存在,比如上中下、左中右、前后中、優中差、敵我友、健康、疾病與亞健康等等諸如此類的情況。
西方也有主張世界三分說的。最明確者莫過於倡導證偽主義的當代英國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R. Popper),他曾這樣說∶可以區分出下列三個世界或宇宙:第一,物理客體或物理狀態的世界;第二,意識狀態或精神狀態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觀內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學思想、詩的思想和藝術作品的世界(見《波普爾科學哲學選集》,三聯書店學術文庫1987年版,第309頁)。
一分為三在金融領域中的應用
“一分為三”論,實際上是為了強調不容易為人想到和看到的“第三面”。我之所以要提出來,強調看事物、看問題要“一分為三”,主要是因為第三方面的特點有時很隱蔽,很容易被人忽視,有時甚至是一種小范圍狀態,“第三面”并不是直觀表現出來的,它對于一些人是永遠看不到的,但對一些人它是時隱時現的。只有通過第三方面,才能全面、深刻、立體地認清事物的本質,才能挖出在第三方面中蘊藏著的巨大的能源和力量。一般的人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聰明的人會看到事物的兩方面,智者能看到事物的三方面。
在現代金融領域,金融風險處處存在。經濟學家和金融學者們都既強調為防止市場失靈出現而采取的政府金融監管的行政有形之手,又強調市場經濟的市場自由作主的市場無形之手,這兩只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促進國家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這是經濟學研究演變多年后普遍被人們接受的一分為二的看法,我在這里說說一分為三的做法,這個第三方面就是人類經濟和金融行為的個人誠信,為人處事之道的社會道德調節功能。
我國金融機構的運行體系基本上是采用市場運作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功能,采取市場經濟的供求機制、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來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信息傳遞、推動技術進步、提高金融運作效率。在市場機制起作用的范圍內充分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但當壟斷、外部性、信息不對稱性、過度競爭以及分配的不公平的情況下將導致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價格信息的扭曲等金融市場失靈,它引致社會資金配置效率下降,所以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避免、消除或部分消除由金融市場機制本身所引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價格信息扭曲,以實現社會資金的有效配置,這就是政府行政監管。這種市場機制失靈的現象往往發生在資本密集型、信息密集型、高風險型和屬于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的行業,金融業中的商業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正是屬于這類行業。然而在金融運作領域,不僅僅只存在市場機制作用領域和市場機制失靈領域,在一切社會金融信用領域、市場機制作用弱化的領域,或者市場運作機制和政府行政監管都很難涉及到的非正規金融領域,比如農村民間借貸、人們善意的授權或者越權操作、故意隱瞞的違規操作、缺乏誠信以及保險欺詐等行為帶來的金融風險,都必須依靠社會道德調節功能。即使是金融市場作用領域和金融市場失靈領域,也應該加強社會道德調節功能,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上圖所示。
ZgXdm8GYbZPm7O7XsBdSJcMScnB+XWS0kQYbMP0Bd80=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雖然沒有用一分為三的觀點做系統闡述,但曾經談到過——企業文化、金融從業者的誠信是繼計劃經濟學說、市場經濟學說、市場和監管共存學說后的又一理論突破,堅持市場運作機制、政府行政監管、社會道德調節三者共存的金融市場體系。因此,金融市場實際上存在著三種調節功能:第一種調節是市場調節,市場調節是靠市場供求規律無形的手進行調節;第二種調節是政府調節,政府調節是通過法律、政策有形地手進行調節。第三種調節是道德調節,實際上這種調節比政府和市場調節更有效,超常規效率主要來自效率的道德基礎。比如汶川地震發生后,社會救災、救治和恢復生產的效率非常高,其效率來自于人們的超常規效率的道德基礎,而不是效率的物質技術基礎。
市場調節是一只無形的手,政府調節是一只有形的手,道德力量調節屬于第三只手,它鑒于無形和有形二者之間。道德調節一直存在于人類社會的整個發展過程,在沒有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的時空里,道德調節就起主導作用。目前金融領域,有了市場調節,如果再有道德力量調節市場運行就更順;有了政府調節,還有道德力量調節,這個比政府運行更有效。市場調節、政府調節和道德調節三者并重,就會形成一個健康發展、動態平衡、混沌有序、運行穩定、渾然一體的金融市場體系。道德調節主要表現在各個層面的自律:個人的自律,企業的自律,行業的自律,三種自律都是道德力量的調節。所以我們要構建和諧、健康、高效的金融市場環境,就不能離開金融機構的行業自律、企業自律、以及每個金融從業人員的個體自律。
現代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而我國如今的信用狀況可用“危機”二字形容當不為過。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過程中,經濟快速發展,非人格化的交易越來越頻繁,交易的價值越來越高,但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產權保護、法律體系和社會信用建設明顯落后。政府侵犯個人產權,個人侵吞公共財產的行為屢屢發生,無照經營、假冒偽劣商品、虛假廣告、合同欺詐、上市公司造假賬、企業三角債、銀行呆壞賬、信用卡詐騙、偷漏稅、走私騙匯等問題更是層出不窮,信用缺失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這種信用危機的惡劣表現可以歸納為下列七種行為:履約率低;債務人逃廢債務;假冒偽劣充斥市場,有害食品事件不斷;企業虛假披露,上市圈錢行為屢見不鮮;有償新聞、虛假廣告、虛假財務報告和“黑嘴股市分析”滿天飛;大量的銀行不良貸款;盜竊知識產權等。
我們知道,信用與風險成負相關,信用越差,金融市場的風險就越大。市場信用暫時混亂與隨之帶來的風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這種風險過大,這種混亂階段的時間過長。社會信用的缺失不僅會妨礙經濟的正常運行,嚴重時還必然導致金融和經濟危機,造成社會整體經濟的混亂、衰退。
因此,在我國誠信建設不完善的大背景下,除了法律建設、行政調節和市場調節之外,金融機構必須加強道德力量的調節效果,加強金融機構的企業文化建設。事情都是人做出來的,金融機構用人原則首先是任人唯賢,職務越高,對道德的要求就越高。同時需要加強金融機構的誠信教育和培訓,堅持合法經營,合規經營,合理經營。注重金融機構的企業誠信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是培育職工的認同度、忠誠度和誠信度,企業員工都認同這個企業,這個企業的文化建設就成功了。再大的艱辛也能渡過難關,企業的發展肯定沒有問題。金融企業的競爭力來自企業自身的凝聚力,企業自身的凝聚力立足于員工的認同度、忠誠度和誠信度的基礎之上。倡導誠信,懲治背信,重建企業信用道德規范與建設信用機制用人體系,重視道德調節的作用和功能,已是金融機構刻不容緩的課題。
行文至此,我做一點說明,一分為三的觀點我為之思考良久,文章尚未論述透徹,希望與大家進一步探討,并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最后,借用《道德經》中的一句話結尾:“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作者單位: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