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批轉《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顯示,“十二五期間,最低工資標準將年均增長達13%以上”。規劃說,“要深入推進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建立健全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
總體來看,現階段促進工資水平的合理提升,符合中央提出堅持“包容性增長”的理念。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呈現出引人矚目的上升態勢。即便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之下,中國經濟都有相對強勁的表現,說明中國的發展模式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和源自外部的“壓力測試”。
而中國仍面臨頗具挑戰性的“壓力測試”,就業及貧富差距是這場測試的重要項目。旨在惠及所有地區、惠及所有人群的包容性增長就是決策層對上述“壓力測試”的有效回應。促進就業及工資增長是其中應有之義。
就促進就業及工資增長這一目的而言,政策和規劃的作用是對市場行為的補充,而非替代市場本身。在此界限之內,政策和規劃可以保障正常的生產分配秩序,實現有利于就業的增長。逾越這個界限可能適得其反。畢竟“包容性”還是要落足到“增長”之上,沒有增長的包容性,不具備可持續性。如果是違背市場規律的規劃,即便是為了保護就業、關照勞動者,也可能既損害了增長,也損害了就業。
具體來說,工資增長必須與其他一些指標兼容,其增長的步伐才能穩健而持續。
比如,工資增長要與投資增長相兼容。工資的提升意味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在市場需求大、訂單充足的經濟景氣階段,為了抵消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企業可能進行技術改造或者引進新的生產線,宏觀上表現為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如果正好遇到經濟不景氣、市場需求不足的經濟環境,工資的提升會進一步惡化投資回報前景,此時企業在裁員削減支出的同時還會減少投資。2012年,歐洲因為主權債務危機持續發酵,至少在一二季度經濟前景不容樂觀。作為中國重要的出口市場,歐洲經濟不景氣對中國的外需有較大影響。鑒此,《規劃》對于2012年工資增長的政策落實,必須事先考慮到這些情況,以免工資增長造成就業率和投資的雙重下降。
再比如,工資增長要與勞動生產率增長同步。如果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機制完善,工資的增長會通過市場機制自動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同步。其邏輯在于,勞動者可以與資方平等協商,通過討價還價來實現自身報酬隨總產出的增加而增加。由于體制及歷史的原因,中國企業中勞方相對于資方處于弱勢地位,作為個體的勞動者不易爭取應有的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說,《規劃》提出的“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建立健全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有助于矯正勞方的弱勢地位,理順工資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關系。
同時還應從廣義的和衍生的視角,看待工資增長。廣義而言,工資是付出勞動而獲得的滿足或回報。除了貨幣工資之外,勞動的環境、條件、成就感、歸屬感都與勞動回報有關。為員工提供更加友好的工作環境,也是增加“工資”的表現之一。特別對80、90后而言,較之父輩,他們生長在更寬松優裕的環境中,也更看重勞動中的體面和尊嚴。相應地,企業也應更注重貨幣工資之外其他“工資”的提供。
工資增長之外的一項衍生機制也值得高度關注,即將工資性收入轉變為財產性收入的市場機制。指望抹平工資性收入與財產性收入之間的巨大鴻溝是不現實的,惟有讓金融市場成為財富保值增值的場所而非財富分化的“賭場”,才能真正落實《規劃》要求的工資增長背后的“包容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