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讀書熱,是近年來輿論頗為關注的話題。本刊封面報道《官員書單》著重分析了近幾年的“黨史熱潮”,地方官員書單和領導干部個人薦書等焦點問題,并著重推出《瞭望東方周刊》年度圖書“榜中榜”。該組封面文章刊發后引發讀者熱議,被廣泛轉載。日本問題專家陳言表示:“我采訪過不少日本官員,發現他們大都讀書量非常大,特別是讀很多理論方面的書。在東京,官員多的地方,也是書店最發達的地方。中國官員能少點應酬,多讀點書,中國的問題也就好辦了很多。中國官員的身體也能好很多。”
(《官員書單》記者:張海林、柴愛新、劉耿等 2012年第5期)
生日祝福
今天是我的生日。在親朋好友的祝福聲中,從上午開始,我的手機也陸續收到一些商家的祝賀生日快樂的短信。在沉浸于溫馨幸福的同時,這些祝福短信的一些小瑕疵也如鯁在喉。比如,一家銀行的信用卡部發送的信息,在我的姓名后面是先生/女士的稱謂,看了后不覺啞然失笑,這難道是讓我自己選擇性別?而我常買衣服的一商家發來的信息,則干脆把我的名字寫成了錯字,讓我看著短信鬧心。
那家信用卡部有我的生日資料,自然也有我的性別資料,既然有心祝賀生日快樂,為什么就不能再深入一下,再認真一些,不要先生女士起發來讓我自己選擇呢?至于名字發錯字,多一些認真核對,這樣的尷尬完全可以避免。漫不經心的問候,疏忽大意的祝福,不但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讓顧客有逆反心理,而這樣的服務瑕疵也折射出商家欠缺精細和嚴謹精神。姜云霄(山東)
未來五保戶
一次下鄉,和一位老村干部聊天,當談到農村五保戶供養問題時,他提出了個新概念:未來五保戶。老村干部說:“在我們村,再過十年,最多不到十五年,至少會有十多位老年五保戶,現在名字基本已經確定。”
覺得很奇怪,為什么十多年后的五保戶現在能夠確定名字。老村干部說:“以前一些年紀輕輕出外打工的人,在外面沒學到什么本事,掙不到錢,又養成了城里人的悠閑習慣。回家又不會做田里和山上的活,也不想去做,只想好玩,只想一醒來就發大財。沒錢,沒本事,就找不到對象,現在四十多了,還沒成家。能吃父母的,就吃,沒條件的,靠一些補助過日子,其他時間就是天天游手好閑混著吃。有一兩個錢,就往城里那些按摩廳跑。再過十多年,不是五保戶,是什么?”
聽罷如此解釋,我想到在鎮上網吧、臺球桌邊、街邊打牌經常混跡的未結婚的中年人,便有了深刻的理解。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進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如何讓農民適應這種巨大的轉變,卻是一個值得所有人深思的問題。尤其是老村干部最后一番話,更讓人驚心:“現在的學生,能學個真本事,混成城里人的,不多。更多的也是初中畢業就打工,做些簡單的事,回到農村,樣樣不會。自以為是城里人,根子卻在山上。如此下去,未來五保戶可能會更多。”
不收成績差的
上初中一年級的侄子學習成績稍差,在50多人的班里也就排名30上下。這可把他父母急得火燒火燎愁眉高起。恰巧此時,在離侄子家幾十米的地方新開設一家課外補習學校,它的大幅廣告聲稱確保能為參加補習的孩子提高及十分乃至上百分的考試成績。侄子和他的父母很高興,連忙前去咨詢并準備報名。可等咨詢完后,夫婦倆傻眼了,補習學校不收排名在10以后的學生。他們夫婦和我說了這事,覺得很不解,補習的本意不就是讓學習成績差的孩子補習?他們更需要補習的機會,可補習學校為什么把補習的機會只給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卻把真正需要的學生拒之門外呢?
誰來負責學校周邊的食品安全
我家所在的小區離一所小學和一所高中都很近。這兩所學校都是走讀式的學校。每到放學我去接孩子時,都看到學校門口的攤販向學生兜售垃圾食品。高中門口還好些,賣的都是附近住戶自家做的一些飯菜,有餅、有面湯、有饃夾菜等,但是這些攤販既無衛生許可證,也無經營許可證。更不用說,這些人也未經過衛生檢疫部門的體檢。
小學門口的情況更差了,賣的東西用簡單的塑料袋包裝,有什么“老包(包公)肉”、“唐僧肉”、“怪難吃”等等,名字起得稀奇古怪。有一天接孩子回家時,兒子鬧著在校門口買一個名字叫做“怪手”的食品,就花了一塊錢給他買了一個。打開一看,里面是一些不知道是放了什么佐料的干蘿卜條,還裝著一個不知道是什么材料做的形狀像手一樣的東西。兒子一甩,那小手就粘在甩出去的目標上,他再用力拉下來,再甩。聽同路的家長說,那些東西多是一些豆制品或者蘿卜條或者淀粉加了一些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