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女性在經歷幾次婚姻失敗之后,終于遇到一位意中人。對方認為她一切都好,卻不能接受她有一個孩子。那人對她說: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孩子,我們就可以生活在一起。這句話進入了這個女性的心。于是,這個女性,作為一個母親,把她的孩子帶到一個湖邊,推到湖水中淹死了。結果,她沒有跟意中人走進婚姻的殿堂,而是自己走進了監獄,因為她過不了自己良心這一關。
良心在哪里
哲學家康德說過一句話:天上有星辰燦爛,內心有良心照耀。意思是,我們的行為需要有一個依據,一個標準。在中國,把“良心”與“天”結合在一起,就成了“天良”。良心不只是我們內心的一種覺察和情感,它也有神圣的淵源,有其天賦的性質,因此稱為“天良”,它可以成為我們內在的指引。孔子也說過:“君子有三畏:畏天,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西方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在人的內部有一個“內在智慧”。現在,社會上有許多的現象,常常會引起我們的混亂,讓我們無所適從。但是,當我們走到內在,就會發現有一個良心。
托爾斯泰寫過一本書,叫《天堂就在你心中》。可以由此去想,“地獄也在你心中”。當一個人按著天良行事,他就如同生活在天堂里一般;而當他昧著良心做事,良心就會來懲罰他,把他打入地獄一般的痛苦里。
在這個世界上,不管發生了什么,只要人的良心沒有泯滅,就有改變的空間,就有希望存在。
在圣經中,當一群人要按照律法的規定用石頭打死那個犯了奸淫的女性的時候,耶穌對那群手拿石頭的人說:“你們中間有誰是沒有做過錯事的,現在可以用石頭打她。”
這些人聽了耶穌的話,就放下了手中的石頭,一個一個離開了。
為什么耶穌的話對他們產生了作用?因為他們內心里還有良心,雖然這良心被律法遮蔽了,但耶穌的話卻移開了那遮蔽,讓良心的光重新透出來,讓他們開始按著良心的光去反觀自己,讓他們因為良心的聲音開始反思,萌生了惻隱之心。
我們假設,如果耶穌面對的是一群良心完全泯滅的人,結果會怎樣呢?耶穌也只能無奈了,那個女性,會在他的眼前被人用石頭打死。
當良心失掉了聲音
人性里最根本的東西,就是良心和情感。失掉了它們,人就不復為人。良心所在的地方,也是感情產生的地方,人性中最柔弱的地方。所以,如果需要改變人心,把世界變得更好,不是靠強;不是靠權勢和武力,而是靠愛。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有一些因素正在蒙蔽和扼殺我們的良心,正在讓一些人變得冷漠而殘忍。當良心失掉了聲音,失掉了對我們心靈的引領和行為的指導,我們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這時,人就沒有了感覺,沒有了情感;他們只看到自己的目標,只按著內心的欲望去行;他們只顧目標,不擇手段。
藥家鑫在撞傷人之后,他的目標只有一個:不要讓對方給我帶來麻煩。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看不到別人的生命,聽不到良心的聲音。結果,他為了給自己免除一件麻煩,葬送了包括自己在內兩條生命。
加繆有一篇小說《局外人》。小說的中心人物叫莫爾索,莫爾索失掉了情感,失掉了感覺,失掉了是非觀念,失掉了道德意識。他只是被動地在世界上生活著,隨波逐流,表面上是一個好好先生,內心里卻十分空虛,如同行尸走肉。小說用第一人稱(即莫爾索的語氣)敘述,第一句話便是:“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 對他而言,甚至連母親是今天還是昨天死的都不重要。他完全沒有參與生活,對生活沒有任何感受,他在法庭上描述自己在沙灘上殺人的事情,就如同讀報紙上的一篇報道,沒有任何情感參與。他說:他人的死,對母親的愛,與我何干?莫爾索的問題,就如同崔健的歌詞中所說: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
當莫爾索因為殺人被關進監獄,也不做任何抵抗,面臨將被處死,也沒有任何反應。然而,在審判的過程中,他開始從別人對他的反應里意識到一些什么。他注意到,他對母親的死所表現出來的冷漠讓人們異常吃驚,他開始反觀自己,開始對自己的看法有所改變,內心里開始有了一種內疚的感覺。這時,他的良心開始復蘇!因此,加繆說: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懂得自我反思。
良知復蘇
現在的社會,不乏這樣的一些人: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只求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的死活;只把自己當“人”,把他人當工具……在這種關系里,沒有愛,沒有尊重,沒有體諒,沒有同理,沒有平等,沒有互助……概而言之,沒有良心。
為什么會這樣?我遇到這樣的案例不少,比如:孩子在學校讀書,親人(如爺爺、奶奶)生病了,父母不讓孩子去看望,因為怕耽誤孩子的學習。親人死了,也不允許孩子去看,因為孩子正在復習應考。有一個極端的事例:母親出車禍死了,父親不讓女兒去參加母親的葬禮,怕誤她的高考復習,因為未能表達哀傷,對女兒造成了持續傷害。
這樣的案例所反映的是,把學習、考試看作人生唯一的目標,與之相比,其他都不重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一切都是可以犧牲的。情感、良心算不得什么,生命需要成長的其他方面都算不得什么。如果這樣下去,我們的社會可能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局外人”,出現越來越多的藥家鑫——他們可能不會實施藥家鑫式的犯罪,但他們的心理、情緒、人格跟藥家鑫相似:只看到自己的“麻煩”,就看不到別人的生命。如果別人阻礙了自己的目標,就不顧一切把對方消除掉。
藥家鑫受到懲罰,這是法律的方式。但懲罰不是最重要的。許多情況是,法律的懲罰不一定能給人帶來良心的復蘇。有些受到法律懲罰的人所想到的往往不是“我錯了”,不是“對不起你”,而是,“算我倒霉”,被抓住是某個環節上出了紕漏。只有良知復蘇才是改變的希望。
在過去的印度,宗教之間常常發生激烈的沖突。有一次,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互相殺戮,一個印度教徒殺死了一個伊斯蘭教徒的孩子。為此他感到良心不安,非常害怕自己會因此下地獄。
這天,他來拜訪甘地,俯伏在他的面前,請求甘地給他指引一條避免下地獄的路。
甘地對他說:現在,你到街上去,尋找一個伊斯蘭教徒的孤兒,把他帶回到家里,撫育長大,把他培養成一個伊斯蘭教徒,而不是一個印度教徒。這是唯一可以免除你的靈魂下地獄的路。
良知的復蘇,才是人類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