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關于費爾哈的提綱》在我國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的標志,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占據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本文通過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三條進行深刻解讀,挖掘其中蘊含的豐富而寶貴的教育思想,以此把握馬克思教育思想的本質內涵,并用《提綱》第三條的教育觀點來指導我們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為教育工作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關鍵詞: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三條 教育思想 人與環境的互動性 “人的主體性” 重視教育實踐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是1845年4月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完成的經典性哲學著作,恩格斯曾贊譽《提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1]足見《提綱》的歷史地位之崇高。《提綱》的第三條立足于實踐,對人及環境與教育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科學的剖析,雖然其沒有大篇幅專門地對教育的問題進行論述,但其中時間觀、人與環境的關系,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為應對知識社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一、《提綱》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地位
1845年春,馬克思基于對費爾巴哈《關于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等著作的分析研讀,針對包含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提出了批判性的見解,寫下了享譽世界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提綱》以實踐為切入點,揭示了社會實踐的本質,論述了社會實踐在人類歷史中的決定性地位,并說明了社會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重要性。簡而言之,《提綱》的核心內容是其科學的實踐觀。
《提綱》以其言簡意賅的精辟論述成就了經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我國學者認為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的標志,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核心的新世界觀的創立的標志,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的標志”。[2]
可見,《提綱》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綱領性著作。研讀《提綱》的第三條領會其對人與環境和教育之間的關系透徹分析,有助于我們辨別“環境決定論”與“教育萬能論”的錯誤思想,對我們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提綱》第三條的教育思想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本不是論述教育的專著,卻涵蓋著許多重要的教育思想,以《提綱》第三條為最。在《提綱》第三條中,馬克思提出:“關于環境和教育起改變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說忘記了: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一定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3]從這一闡述可見馬克思以實踐為基點,論述了實踐在教育過程和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并說明了環境、教育與人的發展關系等問題。筆者認為其蘊含著以下深刻的教育思想。
(一)人與環境的互動性教育思想
《提綱》第三條:“關于環境和教育起改變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說忘記了: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說明了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一方面認識到了環境對人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人對環境具有能動性改造作用。因而,人們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既受到環境的影響,又改造環境。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進行的,而環境是教育活動得以進行的情況和條件,因而教育過程中學習者必然受到環境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創造一個教育人的環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這句話說明了良好的環境對增強教育效果的深遠影響,同時也說明了人通過實踐賦予環境人的主觀性質,與《提綱》第三條的人與環境的互動性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現代社會處于知識時代,這就要求正確認識教育環境,其是人發展的客觀基礎。故此,教育中越來越強調教育過程中的環境創設問題。喬納森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設計理論認為:“學習環境的創設關注的在于如何優化學習環境中蘊涵的豐富資源、設計認知工具以便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給養’以影響他們與環境的互動及意義的制定。”[4]“在教育過程中,各種環境因素都在自發地對人產生正面的影響或負面的影響,如何注意抑制和消除負面影響,利用并強化其中的積極影響,使之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是值Gr5EQ07qhHrkBeg/eTgCKA==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5]強調教育的環境創設說明了環境對人的發展的影響,亦說明了人對環境的能動性。可知《提綱》第三條中人與環境的互動性在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具有豐富的教育內涵。
(二)“人的主體性”的教育思想
《提綱》第三條除了論述了人與環境的關系,還說明了教育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反映了“人的主體性”的教育思想。《提綱》第三條人與環境的雙向互動,說明了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而教育與人的發展關系說明了既要看到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主導性影響作用,又要認識到人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能動性,應看到教育本身也要受社會歷史條件及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6]可見,《提綱》第三條強調了人的主體性地位,體現了教育中人的主體地位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關鍵問題在于怎樣對待人,人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要求把人作為主體和目的,而不僅僅是教育的客體和被改造的對象,把人作為教育的本質而不是單純的教育結果”。[7]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人格的完善,促進人的自身發展,為人的發展提供服務。“人是教育最直接、最基本的著眼點,同時培養人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標”。[8]教育中既肯定了人會受到客體作用的影響,更肯定了人在教育過程中的能動性和自主性。因而,教育中人的主體性,能動地繼承了《提綱》第三條中人的主體性思想,是《提綱》第三條中教育思想的實際應用和延伸。
(三)重視教育實踐的教育思想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必然與認識論結下不解之緣。《提綱》第三條認為人的知識是來自社會實踐的,同時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學活動是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一種培養人的認識形式,具有《提綱》第三條中揭示的認識規律。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即是學生自覺性和能動性地認知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內容是來自實踐的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教育實踐的作用,要充分認識到知識來自實踐,要用認識的規律來指導教學工作,方能提高教學的效果。
教育實踐是檢驗教育理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的標準。“教學理論的正確與否還要看在其指導下的教學實踐能否成功,能否培養出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并能夠將知識運用于實際,具有良好素質的學生。只有當教學理論符合客觀的教學規律時,教學實踐才有可能成功”。[9]因此,在教育過程,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獲得良好的能力。
三、結語
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三條所論述的人與環境和教育的關系蘊含著深刻的教育思想,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厚實的理論指導,為科學客觀地看待教育問題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研究《關于費爾巴哈提綱》的教育思想能夠促使人們從全新的角度理解馬克思唯物主義,堅定地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促進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2]張培培.《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的一種新解讀[D].山東大學,200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李妍.喬納森建構主義學習環境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5]顏悅南.《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教育思想及時代意義[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6]高歡.人與環境、教育的關系理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三條的研究[J].傳承,2010.
[7]《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淺讀.http://hi.baidu.com/abbesscd/item/50333adb4cbf7c3948e1dd9a.
[8]李立群.論人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2.
[9]顏悅南.《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教育思想及時代意義[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