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部分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種載體,作為傳承中國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徑,文言文教學應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理應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它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學歷來是頗有爭議的一塊領地,文言文教學和對文言文教學法的探討也不盡如人意。只要冷靜地反思近幾年來的語文教學改革,不難發現這樣一種不協調的現象:現代文教學是“熱點”,而文言文教學則是教改熱潮中的“冷點”。“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文言文教學成了目前語文教師最不愿深究也難以探究的領域,公開課、評優課,很少有教師愿意選擇文言課文來教學。尤其是隨著課改的全面推進,文言文教學作為閱讀教學改革的“瓶頸”,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這些年來,盡管已有相當部分一線教師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課堂教學上做了許多大膽的嘗試和探索,但遺憾的是,直到現在,我們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學的困境。
長期以來,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流行著一種以教師串講為主的教學方法。教師講文言文時,生怕學生聽不懂,總是逐字逐句地翻譯,導致教師往往占據主體,一講到底;學生則很少有機會自己讀課文,做練習,他們只需一支筆、一雙眼睛、兩只耳朵。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教師講得唇焦舌敝,費盡心機,教得吃力,學生則或筆忙于做筆記,或夢游爪哇國,或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視了,學生成為被動的接受者,學生的內因沒有被調動起來,課堂里死氣沉沉,學習效果不甚理想,根本談不上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使教師講得再好,也是事倍功半,學生也只能從聽講中得到某些益處;而長期缺讀少練的結果,勢必影響學生文言閱讀能力的提高,從而使得師生對文言文產生厭煩、畏懼、排斥心理。又因為市面上文言文的注釋資料泛濫,不可避免地讓學生產生依賴思想,上課不認真聽,不注重思考,總認為資料上寫著,何苦去白費勁,結果影響到學生學習文言文能力的鍛煉。
二
新課標出臺后,激進的教師們高舉語文改革大旗,在課堂上大膽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他們多主張采用“談話法”,搞“啟發式”,鼓勵學生自學、質疑、同堂討論,尤喜在教師的主持下,實現師生互動。新理念的實施給往日沉重的課堂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課堂面貌煥然一新。但是,就在大家以為看到希望的曙光的時候,另一種弊端又產生了:沒完沒了的“提問”,沒完沒了的“談話”,長串的“提問”和無休止的“談話”貫穿課堂始終,同樣占用了課堂教學的絕大部分時間,此時的談話和提問已經蛻變為另一種刻板的教學程式。在熱鬧過后,學生仍然沒能學到多少實質性的東西。那么如何破解文言文教學的困境呢?筆者經過長期的實踐認為既要堅守傳統的教學方法——重視誦讀,又要有創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一)重視課文誦讀,培養感知能力。
多讀、熟讀是提高閱讀古文能力的一種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據史書記載:三國時有個經學家叫董遇,對《左傳》、《老子》等古籍都很有研究。有人想跟他學,他卻不肯教,說一定得先讀一百遍,即“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宋代大文豪蘇軾深有體會地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不在閱讀上下工夫,想通過別的途徑獲得一把可以打開一切古文學習之門的鑰匙,那只是一種幻想。學習文言文,熟讀課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師曾說:“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這種境界,文意將會自見。出于這樣的目的,可從以下四步著手:第一步,聽讀課文,認準字音。這一步是培養學生興趣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千萬不能忽視。在泛讀時,應做到聲情并茂,盡可能用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生。如果自己沒有這個條件,可讓學生聽朗讀帶,務必讓他們感覺到文章的美,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第二步,合讀課文,明確節奏。學生一邊隨錄音或泛讀輕聲誦讀,一邊標畫節奏,對一些難以確定停頓的句子,首先應借助注釋、已有的語法知識,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這樣才不致讀破句子。第三步,分讀課文,領會文義。在這一階段里,教師可設計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如個人讀、分組讀、可配樂朗讀,也可開展朗讀競賽,使課堂上的瑯瑯書聲不絕于耳,使學生以誦讀為樂,養成自覺朗讀的習慣。第四步,齊讀課文,總理全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認知。
通過這樣的反復誦讀,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學生對全文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就為分析、理解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課堂效率。
第一階段:教師講解如何學習文言文。指出現代文與文言文有什么不同地方:實詞虛詞用法、古今詞義差異、通假字、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內容,從而讓學生心中有數:文言文究竟學什么。接著講幾篇范文,目的是讓學生摸索出規律。
第二階段:學生操作。在講授新課文前兩天,把全班學生按照四個人一個小組分配任務,起初是每小組承擔一個自然段的任務,再后來就是每個小組承擔一篇課文的任務,每個小組有一個學習組長,嘗試自己當老師,實行師生角色互換,還要求每個組員都必須有任務,避免遺漏。剛開始學生可能講很快,也可能出現諸多漏洞,但不急于指出他們的得失,而是組織各個小組進行評議,最后指出他們各自的閃光點,進行表揚,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幾堂課下來,同學們學習的熱情提高了,求知的欲望增強了,合作的精神更濃了,原來不愛發言的同學也開“金口”了。當然尊重提高學生的自主地位,并不等于忽略教師的作用,“唯自主化”的課堂效果也將是低下的,教師必須成為學生的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因此每篇課文學生上完后,都要利用一部分時間點撥彌補學生上課中的缺漏,也讓學生在聽教師上課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對教材處理的不足,從而為今后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更多的經驗。
實踐證明,在合作中學習文言文,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每個同學都積極地參與到本組或自己的課題中來,學習的主動性有了,課堂的氣氛活躍了,更難能可貴的是這種學習方式喚起他們強烈的學習熱情,由原先對文言文的厭學到樂學,由被動地學到主動地學,由幾個人動到大家都動起來,一掃平時上課時的平淡沉悶,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欣欣向榮的學習熱情。有的學生感慨地說,原來枯燥無味的文言文竟能如此生動活潑,真的是太有趣了。上完了這節課就盼著下一節課。通過實踐我終于明白了,原來的文言文課堂上為什么學生無精打采,是因為我們教學的主導思想存在問題,我們沒有把“學生的主體”放在第一位,不是從“學生的發展為本”進行教學的。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把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運用學來的方法,通過合作學習去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充分體驗享受每一次小小的成功的喜悅,這時他們就會學習興趣大增,一個個躍躍欲試,因而也就不再視學習文言文為難題,老師也可從滔滔不絕地講述,但成效甚微的尷尬境況下解脫出來,提高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力的目標也就可以實現。
總之,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并沒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讓教師去借鑒,以上只是我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的兩點嘗試和探索。“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這是我們教學追求的境界。讓我們尊重每一個學生獨特的個性,為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創造空間,真正實現教育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