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石拱橋》是已故橋梁專家茅以升所寫的一篇典范的說明文。本說課設計遵循說課要求,安排了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過程等部分,內容全面詳實,重點突出,思路清晰,關注學生構建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體現了“新課標”精神,并實現了課程目標,很好體現了說課要求。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中國石拱橋 說課設計
一、說教材
1.本課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及聯系
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三冊將具體完整地學習有關說明文的知識,一共集中安排了兩個說明文單元。《中國石拱橋》安排在第三單元,本單元主要學習抓住特征介紹事物,理清說明順序,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作為本單元的第一課,就為后面學習說明文打下了基礎。
2.本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本文要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體現,具體的教學目標為:理解說明對象的特征;認識說明方法;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了解說明順序;了解中國石拱橋建設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對古代勞動人民和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之情。
3.教學的重、難點
設計的教學重點是:抓住特征說明事物;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而以趙州橋、盧溝橋為重點來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是教學難點。
4.本課的內容特點
本文圖文并茂,以介紹知識為目的,以說明為主要手段,運用了準確的語言來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特點,中國石拱橋取得光輝成就的原因和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橋梁事業和石拱橋的新發展。可以說,本文具備了一篇優秀說明文的全部條件,能很好地體現出說明文的文體特點,同時結構完整、語言通俗易懂,是說明文的必學篇目。
二、說教法
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應當遵循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的原則,一方面要求學生重視語文知識的學習,因為知識是發展智能形成技能的基礎,另一方面又要讓學生懂得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發展語文能力和其他能力,并能在生活中熟練自如地運用所形成的能力。而知識與能力互相轉化的中介是思維,教學時要緊緊抓住這一中間環節,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為了體現出教學是雙邊活動,還應把教師的“導”和學生的“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新課改精神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教師來看,教師是主導,要善于抓住重點,突出關鍵,啟迪思維,誘發想象,把學生的思維有效地集中起來。以學生來看,學生是主體,要讓他們積極思考,主動學習。這種導讀教學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生從學習的客體變成主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當然要使這種方法順利進行,教師要善導、會導,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認真思考、自信展示、大膽交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生的疑惑及時疏導,對所學知識還要借助練習來鞏固加深,正確處理講與練、學與用的關系。整個教學過程貫穿“讀、議、講、練”,其中“讀”是基礎,“議”是關鍵,“講”是點撥,“練”是實踐。
三、說學法
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現代教育,既要重教法,又要重學法。學習本文,要通過教師的指導,在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過程中,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讓學生從“學會”轉到“會學”,最終達到“不復需教”的目的。教學中,要傳授給學生學習方法。
1.使用工具書
學生的基本工具書是字詞典。要指導學生快速查字詞典,能結合課文選擇正確的義項,掃清閱讀障礙,養成積累生字新詞的習慣。
2.預習
充分預習,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使學習更有針對性、實效性。指導學生閱讀“課前導讀”內容,積累字詞,指導學生了解課文,并結合課后練習一,感受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3.聽課
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課堂。在課堂學習階段,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勤思考,多動手動口,要把學生從瑣細的課堂筆記中解放出來,把主要精力用于課堂思考,小組合作交流。
4.復習
復習是課堂學習的有效繼續和延伸,可以通過學生獨立完成練習,鞏固學習成果,還可以讓學生查找其他介紹中國橋梁知識的文章。
四、說過程
用兩課時來完成本文的教學,每一課時完成一個教學重點。
第一課時分為四個階段:(1)初知大意。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速讀全文,從整體上把握文意,弄清作者寫作思路,明確文章的段落結構。(2)邊讀邊想。在速讀的基礎上,細讀課文,邊讀邊思考:①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是什么?②作者舉了哪些例子來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為什么要舉這些例子?③文章最后兩個自然段的內容是什么?結尾兩段有什么作用?④全文說明順序是怎樣?設計這些問題,是扣住了文章的特點及學習重點的。(3)細加揣摩。在細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精讀有關趙州橋和盧溝橋的段落,讓學生找出能說明這兩座橋具有中國石拱橋所有特點的句子,并填入設計好的表格中。(4)創造發散。出示幾種不同橋梁剖面圖,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說出其外形特征,訓練學生準確說明事物特征的能力,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完成此題,要引導學生細觀察、善比較,從中找出特點。
第二課時的任務是理解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下列句子表達是否準確?如準確,準確性體現在哪里?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加黑的詞語:①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②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③這座橋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④《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⑤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⑥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發揮作用。這些句子比較全面地概括了本文說明語言的準確特點,認真理解有助于體會說明文的語言風格。學生討論不能完全概括時,教師可做適當點撥,歸納出本文語言的準確性表現在以下方面:①準確使用概念;②準確使用數字;③準確表示估計;④準確使用限制語;⑤準確安排語序。最后讓學生從課文中另外找出表達準確的句子作進一步交流,繼續鞏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