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呢?教學論專家余文森教授作過很通俗的解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認為在課堂有限的四十五分鐘內,能夠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在“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有極大的收獲與提高,這樣的課堂才能叫做有效的課堂。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呢?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
首先要有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學生基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學生基礎主要表現在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興趣兩個方面。
1.從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入手。
學生有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之后,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節約很多時間,比如,學生養成了預習課文的習慣(當然,教師要對學生課前預習提出明確的要求),那么,有關作家作品、課文出處、文章的寫作背景、字詞障礙等內容占用課堂教學的時間就很少了。
2.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語文有了深厚的興趣之后,會自覺地、主動地學習,一上語文課他就會興奮,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那么,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培養學生的興趣呢?首先,教師在課內外都要有親和力,真心地為學生考慮,尊重學生的個性,真誠地和他們交朋友,表揚他們,讓學生真正地喜歡你,讓他們能夠“親其師,信其道”。其次,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文學修養,讓學生崇拜你,時時把你當做他們的楷模。最后,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更新教育觀念,與時俱進,讓自己的課堂變成學生探尋知識的寶藏。
二
在有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基礎之后,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準確把握初中各個階段的總體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認真鉆研教材,確定每課的教學目標,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
如何選擇教學內容呢?首先,通過鉆研教材和學情,學生已經會的內容不教。如關于作家作品及時代背景之類,學生通過預習依靠資料都能解決,不必占用或少占用課堂時間去大量地補充、講解。其次,學生能自己學會的不教。如字詞障礙可利用工具書解決,教師可以在朗讀教學的過程中適時糾正,不必專門去進行字詞教學。最后,教了學生也不會的暫時不教,留待將來再教。你教了學生也很茫然,倒不如暫時不教。
2.確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后,就要認真備課,選擇好課堂教學的切入點。
選擇好切入點是上好一篇文章的閱讀課的關鍵。好的切入點是可以激發起學生閱讀的欲望,能一石激起千層浪,由一個主問題帶動對整篇課文的內容的理解。如教學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因為這篇散文表現的是父子間相愛相憐的情感,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勾出寫“我”流淚的四個句子,以此作為整篇文章教學的切入點,讓學生去體會、合作探究這四次流淚的原因,從而感受父愛的深摯無私。這樣找好了切入點,就會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因為每一篇課文都有各自的特點,通過選擇不同的切入點,可以讓學生對每一堂語文課都有一種新鮮感,有濃厚的興趣的去探索,這無疑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設計好課堂教學流程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教學內容確定了,切入點也選準了,如果沒有恰當地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就很難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中,要進行比較嚴整細密的思考,其步驟、層次科學而又嚴謹,生動而又自然,其結構要表現出一種或彼此承接、或起承轉合、或拾級而上、或漸入佳境的層次之美。每一個環節要有恰當的時間分配,如我在教學八年級下冊文言文單元時確定這樣的結構:讀通、讀懂、讀透三步驟。“讀通”即學生根據課后注解及相關資料,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能夠把握住關鍵詞的意思并能逐字逐句地翻譯,把文言文讀成現代文;“讀懂”是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去分析體會文章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寫景狀物等表現手法,能夠把握作者要表達的文章的主旨。“讀透”是要求通過師生共同探究,走進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追求,然后走出來,回到現實,重新審視文章的思想內涵,正確評價古人或者總結自己的收獲等。
4.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還要學會寫“教后記”。
每一堂課后一定要反思,成功之處在哪里,哪一個環節需要如何改進,哪一個點的選擇有些失誤,需要進一步細化,等等,都要作好詳細記載,對今后在教學中提高課堂有效性是有很大幫助的。
當然,提高課堂有效性的辦法還有很多,我們需要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同時也要多向他人學習,向教學論著和教學雜志學習,我想,只要每一個教師都做一個課堂教學的有心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辦法就會越來越多,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越來越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