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豐富的語言積累可以讓學生在語言表達時有言可發,有話可寫,有情可抒。如何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呢?很多人認為要多讀以促積累,其實,學生的語言積累不僅可以從讀中積累,還可以從聽、說、寫等方面進行積累。本文闡述了如何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從而使學生的語言變得生動,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語言積累 聽說讀寫
滿腹詩書、能說會寫常被人用來衡量一個人語文素養的高低。滿腹詩書指的就是語言的積累豐富。《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只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學生才能在語言表達時有言可發,有話可寫,有情可抒。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些都是在讀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語言積累,從而提高一個人的文學素養,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其實,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不但可以從讀入手,從聽、說、寫等方面進行積累,也不失為具體可行的好辦法。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談如何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一、聽,讓語言觸碰心靈。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所獲得的知識,20%來自聽覺,聽的作用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識,積累語言的重要渠道之一。”課堂中教師優美的導語、巧妙的過渡、準確的評價,都能激起孩子對美好語言的向往。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講的話帶有審美色彩,這是一把最精致的鑰匙,它不僅開發情緒記憶力,還能深入到大腦最隱蔽的角落。”教師的語言,若是能給學生創造出一個優美的語境,這些語言便能滋潤他們的身心,印刻在他們的大腦里。
課堂上的配樂范讀,是學生心最靜的時刻。在悠揚的音樂聲中,《桂林山水》、《荷花》等優美的語言流淌入了學生稚嫩的心;《掌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等動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學生。
閱讀課的聽讀,更是孩子們的最愛。一次,我范讀《猜猜我有多愛你》,學生們一雙雙眼睛亮亮地看著我。下課了,平時文靜的小婷悄悄地走到我旁邊跟我說:“老師,晚上放學回家,我也要輕輕地把我最喜歡的娃娃放到床上,親親它。”原來故事中,“大兔子輕輕地把小兔子放在葉子鋪成的床上,低下頭來親親他,祝他晚安”的情節已經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海中。
教師的語言,在不知不覺中已觸碰到了學生幼小的心靈,每當看到學生天真而專注的眼神,我就更加相信,美好的語言已經打動了他們、潤澤了他們,豐富多樣的語言已在他們心中播下了美好的種子。
二、說,讓語言綻放如花。
隨著學習的深入,閱歷的豐富,學生會獲得越來越多新鮮的語言材料。這時,為他們創造形式各異的語言實踐機會,既能成就說的能力,又能在運用中實現語言的積累。
如果語文課堂不夠伸展手腳,如果學校生活太過狹隘,那就讓學生探出腦袋看看這個世界。每天給他們10分鐘,讓他們“小嘴說天下”,報上的電視上的網絡上的,國家大事百姓生活天文地理,無所不說,無所不談。
午間閱讀時間,讓學生推薦好書,他們能準確地概括一本書的內容,眉飛色舞地講述精彩的片段,爭先恐后地談論故事帶來的感受,聽的還不忘插上幾句自己的看法……說的同學和聽的同學就在這樣的交流互動中積累了語言。
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更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在一年級的春游活動中,我和學生邊走邊說。有的學生說:“我看到花兒的臉紅紅的,可美了!”有的說:“我聽到小鳥在嘰嘰喳喳,好像在歡迎我們呢!”調皮的陳屹東大聲喊道:“老師,老師,我看到柳樹醒了。”說著說著,豐富多彩的語言就在學生口中綻放如花;在說的過程中,一系列創造性的語言不斷生成。
三、讀,讓語言匯成大海。
魯迅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如果要讓學生寫作文時能信手拈來,就必須讓他們在浩瀚的書海中閱讀,讓語言匯成大海。想讓語言匯成大海,先要引領學生在課堂中閱讀。當我們和學生一起閱讀文質兼美的課文時,不僅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而且應特別關注語言的積累,帶領他們走進浩瀚的語言天地。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汲取最有價值的養分,豐富自己的語言呢?朗讀應該是最有效的途徑。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課堂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出滋味,讀出情趣,從而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豐富的語文材料。在教學《四季》春天這一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課文是這樣描寫的:草芽尖尖,他對小鳥說:“我是春天。”我先問學生:“尖尖的草芽,他帶來了什么好消息?”學生高興地說:“春天來了!”接著我引領學生進入情境:草芽草芽,你把春天帶到了我們身邊,能說說你的心情嗎?在交流反饋中讓學生有感情地讀讀這個段落。學生讀出了滋味,讀出了情趣。我繼續引導:“春天真可愛,讓我們和春天手拉手,背一背怎么樣?”學生對語言的積累就水到渠成了。
想讓語言匯成大海,更要引領學生在課外閱讀。課堂教學給予了學生一把鑰匙,通向的就是課外閱讀這更廣袤的語言天地。
在我班每天的語文課堂上,學生堅持吟誦一首古詩,聆聽一個故事……在我校每天中午的閱讀課上,學生們靜靜地坐在位子上如饑似渴地讀書,交流讀書感受……在家里,學生們和爸爸媽媽一起讀書看報……在我班教室的墻壁上,掛著一本讀書筆記,這是我們的“讀書微博”,大家把自己平時閱讀的書籍、閱讀的感受、閱讀的困惑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濃濃的“書香”氛圍中,在激動人心的“書林”境界中,學生時時受著語言的滋養,何愁沒有語言可用呢?
四、寫,讓語言舞在筆尖。
寫,讓學生從容地表達自己,在語言的大海中搜尋得更深入,感受得更豐富,創造得更廣闊。寫,是更深刻的語言積累的運用,是一次次創造性的語言積累。
要讓學生樂于寫作,最重要的就是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一年級開始,我就讓學生寫寫自己的心里話。我曾這樣對學生說:“我能看出,同學們都很喜歡老師,信任老師,都很想把心里話說給老師聽。可是,老師每天要上課,沒有那么多的時間聽同學們說。就讓我們把自己的心里話悄悄地放在我們的‘心語小屋’里,這樣老師每天都能聽到大家的心里話了。”一句、兩句、長長的一段,學生每天都給我帶來驚喜。印象最深的是孫佳妍給我寫的心里話:“老師,這兩天爸爸媽媽老是吵架。爸爸說媽媽每天去搓麻將不管我,媽媽批評爸爸只知道和朋友喝酒聊天。我心里煩極了,老師,您能幫幫我嗎?”在這張紙上,我看到的是稚嫩的筆跡,但聽到的卻是她內心里最真實的感受。對于能夠表達自己真實情感的話,不管他的文筆如何,我都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使他們得到同學們的贊賞,體驗到寫話的快感,享受到寫話的樂趣,讓寫話逐步成為令孩子們樂意做的事。
后來我漸漸發現,“心語小屋”已經不能給予他們足夠的騰飛所需的空間,于是,“博客”成了他們書寫心情最好的陣地。在我班,不僅有讀書微博,還有一本心情微博。他們在這里書寫著自己最純真的童年。小杰說:“今天早上上學的時候,我發現外面白茫茫的一片,好大的霧啊!整個學校浸在濃濃的白霧中,讓我感覺我是不是走進了哈利·波特的魔法學校。路上,媽媽騎著電瓶車,我坐在后面,媽媽為我擋著早晨冷冷的風,我的心里溫暖極了。媽媽,謝謝你!”他們在書寫著自己心情的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積累。
語言,在筆尖起舞,這是學生的“自我”在歌唱。語言,已經融入他們的身心。語言,已經在他們的寫中升華。
《勸學》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積累的過程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只要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就帶領著學生循序漸進、扎扎實實、持之以恒地積累語言,從聽說讀寫方面全面推進,必定能使學生滿腹詩書氣自華。
參考文獻:
[1]素質教育論壇(上半月),2009.8.
[2]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
[3]張志萍.重視語言積累,培養語文素養.
[4]竇桂梅.論語文教學改革的“三個超越”.人民教育,2002,(1).
[5]徐建芬.改革語文教學促進學生語文積累,200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