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的兩個方面,并且有機統一在語文教學之中,閱讀是寫作的源泉,閱讀教學是打通作文教學的通道。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這說明讀是寫的基礎,要為寫打好基本功,提高寫作水平。
關鍵詞: 閱讀訓練 寫作水平 讀寫結合
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有機融合,必將會激發學生寫作的動力,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在講讀教學中進行作文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講讀教學重在“讀”,作文教學重在“寫”,努力將“讀”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閱讀教學中,讀為根本。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人們公認的讀書秘訣。其實,閱讀教學是以學習語言、發展思維、接受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心理學家研究表明,課文中的“外部語言”轉化為學生頭腦里的“內部語言”至少要有20次誦讀訓練作為媒體。就是說,朗讀是內化的必要思維工具,因此,強調朗讀的訓練。由此推論,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便是指學生讀通讀懂課文。只有使學生對學過的課文能朗朗上口,熟記于心,語言的內化才有一定的保障。
要抓好學生的朗讀訓練,關鍵在于教師指導。要做到指導得法,教師除了要有較扎實的朗讀基本功外,還要掌握朗讀的技巧。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深入理解原作,抓住原作的內容,掌握原作的中心思想,并根據文體特點,確定朗讀作品時所運用的語氣、單調、速度、停頓、音重等方法。比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記敘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眾聚集長安街向周總理告別的感人情景。文中以“等靈車、望靈車、送靈車”為線索,充分表達人們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和深切懷念的思想感情。根據這一中心思想內容,這篇文章的朗讀基調應定為低沉緩慢。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只有指導學生多讀、有技巧地讀,讓學生在讀中領悟,在讀中感知,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索的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還應培養學生探索的興趣。在每篇課文教學之前,我都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讓他們找出問題做上記號,以便在教學中重點探索,在寫作中拓展自己的思維。
為了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我還因文而異、因段而異,交替使用引讀、朗讀、比較、質疑、爭議、想象等方法,組織靈活多樣的探索形式。由于探索形式多樣,方法多變,學生保持了新鮮感,從而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告訴學生,要想學習好每篇課文,寫好每篇作文,就要圍繞“為什么寫?”“寫什么?”“怎么寫?”“說明了什么?”這樣四個問題去讀書,學生掌握這條思路和解決問題的線索,探索就有了路子。學生寫作文時根據這些路子,就會得心應手。
三、在閱讀教學中,指導觀察,積累材料。
作文寫作常提起筆無話可說,或者是心中有話筆下寫不出來。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對身邊的事物不留心觀察,不注意積累材料。因此,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積累材料的方法。首先,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如講授《魚游到了紙上》一文,我讓學生通過討論理解:正由于作者到西湖玉泉去觀魚時,留心觀察身邊事物,才發現“舉止特別”的青年,讓學生明白觀察的意義。其次,要多看、看聽、多問。《魚游到了紙上》的作者用多種方式,多次觀察那位青年,才發現了那位青年與眾不同之處,才對他有更深的了解。最后,要勤動筆,要求學生備帶筆記本,在生活學習中有了見聞和感受,就應隨時隨地將見聞和感受記錄下來,寫成文章。如《魚游到了紙上》的作者就是這樣做的。以上這三方面是積累材料的基本方法,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這樣,學生作文時,就不會出現“無話可說”、“無話可寫”的現象了。
四、在閱讀教學中,注意讀寫結合。
杜甫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實為至理名言。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結合,這也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高寫作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讀是吸收,寫是表達。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還應注意讀寫結合。指導學生閱讀一段或一篇文章,除弄清楚思想內容外,還要理解作者的思想,也就是葉圣陶先生所說的“作者思有路,遵路識其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閱讀教學要潛心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意境,把學生引進其情其境。這樣日積月累,學生就可以從范文中學習到各種文章的表達方法,寫作時就有所借鑒。
閱讀教學應有重點地引導學生學習范文寫作上的某一點,做到一課一得,多篇多得,鼓勵學生初學寫作時多仿范文的構思和結構方法,借用課文佳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如教《鯨》一文,可引導學生探索作者的思路。作者圍繞鯨的種類、形體特點和生活習性的思路去寫的,其寫作重點是“生活習性”。這樣教學,不僅有利于讀書,也有利于作文。教后再布置類似的作文題《貓》,讓學生模仿“鯨”的種類、外形特點及生活習性的思路去練習寫作。這樣的讀寫結合效果好。我們必須改變過去“讀寫分離”的做法,或“重讀輕寫”、“只讀不寫”的做法,要大力提倡“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讓“閱讀”和“寫作”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朱熹.訓學齋規·讀書寫文字.
[2]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國教育報,2001-7-27,(第2版).
[4]彭坤明.素質教育案例精選.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