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要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而長期的實踐證明,從學生的內在需求出發,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對學生的習作實施激勵性評價,可以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心理,體驗成功感,對建立學生寫作的自信心和自主性有很大幫助。
一、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兒童的習作
作文是難度最大的語文綜合性訓練。孩子交上習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不少教師還是用老眼光居高臨下地看孩子的習作,把分數壓得低低的,好像少給分數就是“要求嚴、水平高”。有的老師用“優、良、中、差”作為評定習作等級,獲“優”的學生寥寥無幾,激勵評價成為極少數學生的專利品,大多數孩子在“寫作基礎太差,要多下苦功”之類的否定性評價中逐漸失去信心。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人性最深刻的稟賦就是賞識的渴望。寫了作文渴望得到老師的賞識,是學生寫作的近景性動機,也是直接動力之一。”激勵性評價就是要滿足學生的這種渴望,幫助他們體驗寫作成功的樂趣,激發他們的寫作動機。因此,教師要“蹲下來”看孩子,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兒童的習作。在充當讀者的過程中,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孩子的朋友和知音,熱情地、富有同情心地細讀孩子的作品,尊重他們的勞動,照顧他們的情感,善于發現習作中的“亮點”,無論思想、取材、布局、表達、情感還是態度,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以達到激勵成功的目的。
二、激勵性評價的作用和應用方式
(一)激勵性評價的作用
所謂激勵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語言、情感和恰當的教學方式,不失時機地從不同角度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勵和贊揚,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一種策略。它具有如下作用。
1.激勵性評價可以增強學生對所做事情的興趣
課內課外教師對學生的言行作出正確的評價,并及時地予以肯定,學生就會更樂于去做正在做的事情,從而使學生對該事產生的濃厚興趣。
2.激勵性評價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自制能力差,教師的正面引導、獎勵與贊美能激發學生正確的動機并強化這樣的動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激勵性評價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教師對學生取得的小小成績加以肯定,可以強化其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使其自我感覺良好,激發其繼續嘗試和探索的熱情及保持優點的自信心。
(二)激勵性評價的應用方式
由于激勵性評價的這些作用,在以“成長記錄”為載體,培養并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的過程中,我們尤其需要發揮激勵性評價的作用,以此提高學生閱讀寫作的興趣,促進能力的真正提高。為了促進學生用好“成長記錄”,我們采取的激勵性評價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用激勵的語言寫習作的評語
寫評語是作文評價的重要環節。可有的老師把評語當成宣泄情感的工具,把寫不好作文的怨氣發泄到孩子身上,用“這么馬虎,能寫好作文嗎?”“你是怎么寫作文的?根本就讀不通順!”這類“批評性”評語來“教育”學生,使學生陷入對作文恐懼的惡性循環之中。其實,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評價,激勵性語言都能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寫作自信心,使之成為克服困難和發奮進取的動力。評價時,教師要以鼓勵學生進取為出發點,以原有基礎上的進步為依據,針對學生的實際,用多把尺子衡量,用發自內心的激勵性語言寫評語。寫作基礎好的學生可用“欣賞激勵式”評語,如:“書寫如此工整,表達如此流暢,感受如此深刻,你的寫作態度與語言基本功告訴老師:你是一位很有天賦的小作家。”對問題較為突出的習作,我們可用“肯定提示式”評語,如:“能把新型電話的特點和用途寫得那么具體,說明你是個善觀察、有毅力的孩子,如果能換個直截了當的開頭,這篇習作就更棒了。”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用“鼓勵提高式”評語,如:“在你眼中,我們的校園多么美麗,文中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表達了你對學校的愛,如能按順序來寫,使習作的脈絡更清楚,這首校園贊歌會更動聽。”評語改革后,孩子們愛讀評語,愛寫作文了。一個同學在日記中寫道:“每次發下作文,我就興奮地、一次又一次地讀老師的評語,老師的評語給了我寫作的勇氣,是我寫作的動力。”實踐證明,激勵性評語對兒童寫作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
2.用“肯定評價”給習作下評定
以往給學生習作的評定基本是單一的評分制,孩子看了分數就算,教師的勞動近乎白費,大多數孩子只能在傳統的評價中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久而久之,對寫作的畏懼感就會產生。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調整了思路,以激勵成功為評價目標,強調不管多差的習作,只要態度認真,總能找出“亮點”,哪怕是初步的成功。因此,我們用“?搖?搖?搖 ?搖成功”作側面評定。如:參與成功、選材成功、表達成功、觀察成功、開頭成功、修改成功等。把“等級評價”改為“星級評價”,達到基本要求或進步要求的都是3星級作文,“超級作文”我們用“4星級”或“5星級”獎勵,沒有達到基本要求的作“二次評價”。學生興趣盎然,不斷爭取“上等級”。這樣,作文過程變成一個學生語文素養不斷提高的過程,達到以“小成功”激勵“大成功”的目的。
3.做好二次評價與多元評價
新課程強調的是以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主要目的的形成性評價。教師對作文的評價不只是為了給學生的習作水平作評斷,更重要的是找出習作存在的問題,給學生反饋信息,使他們在修改中提高,并養成認真修改的良好習慣。我們改變過去一次性評定的做法,讓學生在獲得第一次習作評定后可以通過一次或幾次的修改取得進步,經過認真修改,得到更高的評價,特別是對寫作態度的高度評價,培養學生追求成功的心理和良好的修改習慣。
多元評價指變過去唯一的教師評價為多主體評價的做法。我們課堂上擬定評價標準,強化自評、互評訓練。如我們可以在作文評價中設置“自己的話”、“同學的話”、“家長的話”、“老師的話”等欄目,這樣,孩子在完成習作的過程中得到了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激勵和更多的建議,大大增強了他們完成習作的信心和動力,豐富了他們的生活體驗,使他們更多地與他人分享寫作的樂趣。
學生都渴望充滿尊重、民主和發展精神的和諧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運用激勵機制,能讓每個學生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達到最大化、最優化,讓每個學生既獲得一種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覺,又充滿成就感、價值感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