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讀書不練筆,是囫圇吞棗,泛泛而讀,結果只能是收效甚微;只練筆不讀書,是無水之源,落個山窮水盡的地步。在“寫要擠進課堂(汪潮語)”思想的指導下,很多老師喜歡在閱讀教學中設計課堂小練筆。縱觀課堂的小練筆現狀,雖然改變了課堂一味熱鬧的景觀,變得深沉、厚重了,但是這樣的改變又漸漸掉入另一個誤區:教師缺乏方法指導、指向不明、過程粗糙和學生無病呻吟、內容空洞、言不由衷……小練筆成了公開課的一種“點綴”、一個噱頭,出現了小練筆“失度”的現象,失去了小練筆在閱讀課中的有效性。小練筆亦有“大學問”。筆者認為教師要扭轉當前課堂上小練筆的“失度”局面,更大更好地發揮隨堂小練筆對發展學生思維、語言的作用,就要在設計小練筆時主動追求以下“四度”。
1.追求小練筆的溫度
前蘇聯心理學家贊科夫曾經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兒童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情動而辭發,要使這樣的表達真正有意義,教師就要努力創設情境。小練筆往往設置在課堂情感的“井噴”處。學生內心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時,自然有了語言表達需求,此時“趁熱打鐵”,不動也難了。這種狀態就是小練筆的最佳溫度,即學生情感和心理在作者、老師、文本共同精心編織成的情網中,產生了急于交流的欲望。筆者在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時,出示:“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云。——蔣光宇。”此時,讓學生拿起筆寫出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引導學生用精煉的語言表達內心真切的情感。學生寫道:“信念在,希望就在。”“面對挫折,我將選擇不屈不撓。”“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人生的海洋,難免會遇上暴風驟雨,急流險灘。此時此刻,千萬不要驚慌失措,自暴自棄,應以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斗志與之和拼搏。”有的說:“在沙漠中行走的駱駝,最可怕的不是漫長的路程,而是心無綠洲;在海洋上拼搏的船夫,最可怕的不是無邊的風浪,而是胸無斗志。任何時候都要抱樂觀的心態,任何時候都不要喪失信心。”
2.確定小練筆的密度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規定,要努力引導孩子“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時刻注意“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隨課堂進行有效的、循序漸進的小練筆訓練就顯得相當重要。習作是學生情感和心智的傾瀉,是精神能量比較大的消耗,更是習作熱情的考驗。從規范的角度看,我們要切實呵護孩子的習作熱情、習作興趣。課堂小練筆,我們也要合乎學生情感體驗的規律,合乎學生習作能力提高的規律,進行適度的開發和利用。汪潮教授曾經指出:任何一節語文課都要擠時間進行寫的訓練;寫比不寫好,寫語言性比寫思想性好,寫表達方式比寫語言性好。這為我們追求小練筆的密度指明了方向。
3.提升小練筆的效度
古人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入境”。因此,閱讀教學,要努力運用課文內容,創造一個個不同層次的情感場。讓學生在螺旋上升的情感場中和作者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一同經歷心理的變化。只有在不同層次的說和寫的訓練中,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發展。這樣,小練筆才能擺脫一寫了之的狀態,才是有效度的練筆。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執教《再見了,親人》安排了這樣一個小練筆:
師:這篇課文寫的是志愿軍回國時,在火車站向前來送行的朝鮮人民的話別的情景。課文只寫了志愿軍說的話,此時此刻,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呢?現在我們分成三組,第一組同學以大娘的身份,第二組同學以小金花的身份,第三組同學以大嫂的身份分別寫一段向志愿軍告別的話。
師:寫之前咱們看志愿軍是怎樣對大娘說的,讀讀第一段,看看分幾層。(學生讀,思,議)
師:志愿軍向大娘話別,是分三層意思說的。首先是勸大娘別送,然后回憶了兩件往事,最后贊揚了中朝人民之間的友誼。這三層意思一目了然,同學們都看出來了,三層意思中,最重要的是第二層——回憶事例。咱們也可以分三層來寫。不過,因為朝鮮人民是送行的,又是接著志愿軍的話說的,一、三兩層的意思不能和志愿軍說的一樣。第一層應怎么說?應說什么?咱們讀一讀志愿軍對大娘說的最后一句話,想一想就會明白……
幫助學生分析第一段的結構層次,提醒學生注意一三兩個層次要與志愿軍說的話有區別,突出“送”和“接”,這便是具體的授之以漁。
4.拓展小練筆的廣度
從規范角度看:一般地說,小練筆放在結課時比較合適。在這個階段,學生對文本的價值取向有了相對正確的把握,也積累了相對豐富的語詞。經過整篇課文的學習,有了情感的積蓄,有了表達的欲望。所以這個時候進行小練筆的效果也是相對較好的。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其實有些課文,也可以讓學生抓住課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卻與中心密切相關的詞語,讓學生展開想象,通過練筆把它還原成具體可感、觸手可及的鮮明形象,以便讓學生從另一個側面深化對課文的感悟和理解。《詹天佑》里有這樣一句話:“消息一傳出來,全國都轟動了,大家說這一回咱們可爭了一口氣。”其中“轟動”一詞比較概括和抽象。特級教師黃桂林老師這樣引導:“轟動”是一種什么樣的場面?如果你置身于這一場面之中,能具體描述出“轟動”的情景嗎?學生有的描述:消息一傳出,頓時,大街上彩旗飛揚,歌聲震天,人們奔走相告,歡呼雀躍……有的描述:消息一傳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歡聚在一起,老人捋著胡須笑,孩子樂得拍手跳,青年男女樂得邊歌邊舞……由此可見,小練筆的設計不應該受到時間觀念的限制,而應該受形式、內容、效果的支配。
綜上所述,小練筆亦有“大學問”,小練筆隨機進行,大大提高了閱讀教學中寫的密度,從而極大提高了語言文字訓練的強度,而且這種練筆始終緊扣在理解領悟課文的內容、思想、情感這根線上,保證了教學主線的統一性,教學過程的流暢性,情感氛圍的和諧性,體現語言教學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統一,是閱讀教學的有益補充,是作文的“訓練營”,是不可多得的一種練筆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