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學好玩,數學有趣,數學有美,數學有用,故事中有數學,生活中有數學,大自然中有數學,人體美學中有數學,這些皆是激發學生們喜愛學習數學的源泉。在教與學中,可運用這些載體,最大限度地凸顯數學魅力,吸引學生喜愛數學。
關鍵詞: 初中學生 數學教學 愛學數學
數學在數學家眼里是詩、是歌、是畫,數學里充滿了公式美、邏輯美、秩序美。數學讓數學家為數學而魂牽夢繞,令他們癡迷陶醉。而數學在學生心目中卻常常是枯燥、單調的代名詞,數學家的形象在學生的眼里是孤獨的苦修者。那么如何激發初中學生接受、掌握數學,并對數學感興趣,主動去學?這是教師在傳授數學知識以外應研究的一個問題。下面我介紹自己在數學教學過程吸引學生愛學數學的做法。
一、數學好玩——好玩的數學
2002年8月,國際數學家大會(ICM2002)在北京舉行,91歲高齡的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為少年兒童題詞,寫下了“數學好玩”四個大字。數學真的好玩嗎?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會說陳省身先生是數學大師,自然認為數學好玩,對于我們凡夫俗子來說,數學枯燥,數學難懂,數學一點也不好玩。其實,陳省身從十幾歲時就覺得數學好玩,才興致勃勃地玩個不停。
那么用什么樣的方法讓學生覺得數學好玩呢?這是我一直思索的一個問題。剛進入初中的學生對初中數學充滿了好奇,對學習充滿了信心,我們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初中數學原來這樣好玩,都是對學過的知識的進一步加深,學起來挺輕松的。為了讓學生形成這個觀點,教師就應讓學生動起來、玩起來。方法有很多,剛開學時,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制一副七巧板進行各種設計,拿幾個九連環讓學生玩;發給學生每人兩條長方形紙條,一條直接讓學生粘上成圓后沿寬度撕開得到了兩個不相連的圓,另一條扭轉半圈后將兩端粘接在一起也沿寬度撕開得到了兩個相連的圓(莫比烏斯帶),從而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最大限度吸引學生愛上數學課。
在上有理數這節課時,我讓每個學生都準備幾張卡片,學生自主在卡片上寫上相同的有理數,此時學生的代號就是這個有理數,講臺上放幾個袋子,寫負數、正數、整數、分數、有理數,然后進行投卡片,完成后讓學生來宣布結果,全體同學做裁判。這個游戲讓有理數的分類變得好玩又好學,而且在有理數大小比較時把它們掛在數軸上,使知識和游戲都有了持續性和連貫性,學生發現原來可以學中玩,玩中學。代數中有游戲,幾何中有嗎?回答是肯定的。例如:折紙游戲,用一張正方形紙片進行折疊,紙片上留下折痕會提示大量的幾何知識:全等、對稱、四邊形的性質、相似……如果紙片一直折下去,當對折30次后,它的高度比珠穆朗瑪峰高度的10倍還多。通過計算,學生真正體會到“不算不知道,數學真奇妙”。這種類型的數學游戲,可以一直玩下去,直到初三還不停。
這一系列游戲體現了數學的魅力,讓數學有了吸引力,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好玩心,從而愛上數學,學好數學。
二、數學有趣——有趣的數學
愛因斯坦就代數下過這樣一個定義:“代數嘛,就像打獵一樣有趣。那藏在樹林里的野獸,你把它叫做x,然后就一步步地逼近它,直到把它逮住!”
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們面對的是一道例題,或者是一個公式,老師講怎么做,做完了又出幾道作業題,那樣的數學課,學生是感覺不到有趣的。實施新課程后,老師們都經歷了一次對傳統授課方式的洗禮。在如今的課堂上,老師們在教材分析和教學方法上都采用讓學生易懂并感興趣的事或者物作為背景,讓學生去解題。比如講“一個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我用了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為什么人人都想走近道?”畫幾種走法讓他們選,然后問:“為什么都選那個最直接的呢?”“為什么它是最近的呢?”“怎么證明呢?”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中最常見到的、應用到的東西相聯系,他們才容易理解,也容易思考,自然會覺得數學有趣,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就濃了。
人的心理總是這樣,覺得有趣的事物或學科會一股鉆研勁。學生們在課堂上挑戰了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以后,自然就愛上了數學,愛學數學。
三、非數學引力——有引力的數學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多鼓勵表揚學生,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他們的每一點成功都要給予肯定;也要多激勵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用心理學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個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會認真聽,能掌握書本中的知識,但在靈活運用上和深入探究上缺乏激情,這時的鼓勵很重要。那么如何來鼓勵他呢?他的字寫得很漂亮,抓住這一點,我讓他在課堂上板演了一題適合他做的數學題,在評價時打上一個大大的“√”,并說他的字比老師還要好,并問其他同學是否同意這個觀點。當全體同學都認可他時,他有點害羞地笑了。此后的數學學習中,我發現他的解題正確率和速度都有提高,也總把數學作業先完成。
在每次學習概率和統計知識、軸對稱變換、平移變換和旋轉變換這些知識時,為把更多的學生吸引到課堂上,讓學生考出高分,體驗成功,使所有的學生學習興趣得到鞏固。我多次強調這些知識點只需要簡單的計算能力和作圖技能作為基礎,不太需要以前較難理解的知識,人人都能學會它,學好它,并且基礎薄弱的學生解出一題或畫出一張好的圖時,馬上在全班同學前大力表揚,激發他們的自信心。于是,每次出現這方面的數學題時,學生們的眼睛都會發亮,躍躍欲試。
除此之外,教師上課時的微笑、語言、情感、動作等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數學的美——美的數學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執著地追求美。除了這些藝術的美、大自然的美,你可否想到數學也有美?而且正是這數學的美,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初三數學中要學到成比例線段,這里只有計算和性質,比較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太濃。在這之前我提出這樣幾個問題:1.女孩子長大了一定會買一種什么鞋?學生回答:高跟鞋。2.穿多高的后跟才會使自己看上去更美?請同學們利用這節課的知識回答剛才的問題。學生熱情高漲。在這之后,介紹各個方面的黃金分割,同時進行實驗操作:拿皮尺量出同學(自愿)肚臍眼到腳底的高度a厘米和整個人的光腳身高h厘米,設鞋高為x厘米,則可列出方程:(h-a)∶(x+a)=,求出x后,讓這位學生站在用木塊墊高的位置,讓同學們欣賞。這樣的實驗活動課讓學生心中有這樣一個觀點:數學可以讓我變得更美,原來它還有這樣的作用。
五、數學有用——有用的數學
數學有用嗎?回答是肯定的。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教材在初中階段設置了“設計題”和“課題學習”這兩部分內容,溝通了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上的數學的聯系,它具有實踐性、綜合性、探索性和開放性,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例如:七年級上冊中有一個關于“初中生最愛看的電視節目”的調查,是以了解初中生看電視的情況為預定目的,讓學生經歷從收集、整理數據到繪制統計圖表的全過程,體驗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意義。當學生初步具有這一種能力時,就可在假期社會實踐中應用起來。如現代擁有私家車的家庭越來越多,經常會導致交通堵塞,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上下班時間的交通要道上的車流量調查是必不可少的,此時,學生們就可以統計知識來解決問題了。當然,在以后一些職業生涯中也經常要用到這種調查、整理等處理數據的方法。
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希爾伯特把數學比喻為“一座鮮花盛開的園林”。他鼓勵我們去尋幽探勝,去向人們介紹這些奇景秀色。這些都需要興趣作為基石。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在數學這座園林里探尋更多更美的“鮮花”,讓這個“園林”更有魅力,更有引力,讓學生更愛學。
參考文獻:
[1]王芬.淺淡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與數學游戲.
[2]易南軒.數學美拾趣.科學出版社,2004.5.
[3]江菲.中國青年報,2002.6.
[4]數學課程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