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去外地講學,他從桌子里掏出一只雞來,大家都覺得很驚奇,不知陶老先生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只見陶老先生先是用手按住雞頭讓雞吃米,雞掙扎著就是不吃。正當大家困惑不解時,陶老先生后退幾步讓雞吃米,結果雞很快吃了起來。聯想我們的數學教學,就可讓我們感觸很深。我們常常抱怨學生不肯學,那是因為他們成天在被動地記數學、背數學、練數學、考數學,而不是主動地快樂地學數學。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必須建立在兒童心理活動的基礎上,只有培養強烈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發展。課堂教學要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和童真世界出發,引導學生愛學、能學、會學、樂學。
一、游戲情境,點燃學生“玩”起數學的火花。
根據數學這一學科的特點和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思維特點,設置游戲性情境,把新知識寓于游戲活動之中,通過游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學生在游戲中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狀態,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不少有用的知識,并受到正確的數學思想方法的熏陶,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行程應用題,如果還是用課本上的例題與復習導入的方法,難以吸引孩子們,難以將“相遇、相對、相向、速度和”等一個個數學概念內化到孩子們的心中。可利用小學生愛玩的特點,布置學生將他們玩過的玩具車帶來。上課時,孩子們精神十足地等著我。從孩子們的眼神中我已經讀出,孩子們已將一輛輛小車發動起來了。
“孩子們,我們現在出發,好嗎?”
“請將你的車緩緩地向對方開去。當你們Zq84FUiFxIqksWg2qsUjvA==兩車相遇到一起時,請停下來,打個招呼。”
教室里頓時亂了起來。是啊,這樣亂糟糟的,哪是數學課堂?近來,我常想該還數學課應有的寧靜,但孩子們還是這樣鬧起來,那也不妨讓孩子們玩一玩,說不定這玩給孩子們帶來的,比我心中所想的更具數學價值。
過了一會兒,待教室里靜下了,我問孩子們:“駕駛員同志們,感覺怎樣?”這樣亂糟糟的情境,也引發出關于秩序的話題。
“那么我們就按規則來,誰違反規則,可是要亮紅燈的。”我對孩子們說。
“請各位師傅倒車,將車停到指定位置。”孩子們很安靜地將車停在課桌左右兩側的邊沿。
“同時出發,向對方開去。”
“相遇后,停下來,與對方握個手。”
“調頭,再將車開回原處。剛才向對方開去,叫相對而行,那么現在這樣用數學的語言又該如何說呢?”
孩子們在自己的操作中,已自然地理解了“相對”、“相背”、“相遇”、“同時出發”等抽象的詞語。
“假如左側的同學每小時行30千米,右側的同學每小時行40千米,3小時后相遇,準備出發。”這時的數學課堂教學,已有一定的數學素養發展隱于其中了。
通過這樣的操作,路程、時間、速度和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種快樂的音符,而隨著這音符跳動的,是數學素養的生成與知識的真正建構。課本上編排的例題,被我與我的孩子們都扔到一邊去了,但這并不妨礙孩子們對應有數學知識與情感的獲得。
二、動手操作,燃起學生“玩”的熊火。
陶行知先生倡導“手腦并用”,他說“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只有手腦并用,加強操作實踐活動,才能使學生正確而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并提高應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北師大教授周玉仁也說:“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法安排學生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動手做一做,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操作實踐活動主動獲取知識。例如:在教學《認鐘表》一課時,通過設計“拔一拔”(拔時間)、“畫一畫”(畫上指針)、“連一連”(制定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表)。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手腦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識,引導學生樂學、善學。
又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時,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讓學生參與新知識的發展和形成的過程。量一量,發現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秘密;找一找,找到了生活中許多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擺一擺,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圖形……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很好地感知平方厘米的概念,營造出平等、民主、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兒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三、“玩”好數學,讓學生體驗數學的樂趣。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玩”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去經歷數學。學生有了興致,就會激發求知欲,形成積極的“心向”。在教學中,我們應不斷創設與學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喚起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真奇妙”,從而產生“我也想玩一玩、試一試”的心理。
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這一節課時,我先是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判斷。因為學生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礎上學生很快就分辨出哪個是長方形,哪個是正方形。在這些圖形中我放進了一個菱形,學生在判斷的時候出現了分歧,各說各的理由,那么,它到底是不是正方形?我沒有明確告訴學生,而是通過置疑激發學生繼續學習這兩種平面圖形的特征的熱情。我先要求學生拿幾張(注意:不是一張)長方形和正方形紙,讓學生自己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并讓學生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研究,得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邊和角有什么特點。很快學生就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接著,我要求學生思考:長方形和正方形有相同的地方嗎?引導他們通過操作比較這兩種圖形。學生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個角并且都是直角,都有四條邊并且對邊相等。
一堂課成敗的關鍵是學生學習熱情的高低。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考慮學生“能不能”學習,更要十分重視學生“樂不樂”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學數學、用數學。必須由書本走向生活,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課堂,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原來可以如此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