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根據小學數學新課標要求,從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創新情感、引導學生探究歸納,教會創新思維方法、運用知識遷移,培養創新思維靈活性、善用辨析活動,提升學生創新思維實效等三方面對學生數學創新思維能力培養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創新思維能力 培養方法
創新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表現之一,創新能力的核心就是創新思維能力。教育心理學認為,創新思維能力是通過思維活動,對現有知識進行“加工”,產生新認識,創造新事物的能力。數學作為一門以學生思維能力訓練為主的基礎知識學科,以其自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復雜性、嚴密性等特點,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方面展現著獨特優勢。隨著新課程標準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領域的深入實施,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優化現有教學資源,激發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活動方法和技能,由“學會”向“會學”轉變,已成為有效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可見,新課標下的素質教育,應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作為教育教學的核心,積極發展學生思維,適時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一、創設融洽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創新思維的積極性。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寬松、民主的良好學習氛圍,能夠使學生良好學習情感得到激發。反之,則結果相反。創新思維是思維能力的高級形式,不僅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知識素養作為基礎保障,而且需要堅定的學習信念作為情感支撐,而小學生良好學習素養還未形成,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出現消極畏難情緒。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營造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多思,鼓勵學生多問,倡導學生敢于發表不同意見,使學生在融洽平等的教學氛圍中,發揮自身創新思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引導學生探究歸納,教會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
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需要建立在有效掌握問題解答要領的基礎之上。但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制約,部分教師不注重問題解答方法的傳授,“輕過程,重結果”,采用“教師→學生”的直接“灌輸式”、強制“填鴨式”的單向教學方式,直接將問題解法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缺少運用,無法體悟問題解法的過程,影響和制約了學生創新思維活動的開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將教授學生問題解答方法作為思維創新能力培養的前提條件,重視問題探究、分析、解答過程的指導,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答方法、思路和規律,從而把問題探究的過程變為思維創新鍛煉和發展的過程。
如在“找規律、周期問題”問題解答活動中,教師就將問題解答活動交給學生,向學生展示問題:“3÷7=0.428571428571…,商的小數點右面前100個數字是幾?小數點右面前100個數字的和是多少?”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3除以7的商的小數部分數字的排列是有規律的,即4,2,8,5,7,1這六個數字重復不斷地出現,因此,解答該問題的關鍵是求出“第100個數是第幾組的第幾個”,從而在掌握數字出現周期性規律中,進行問題的有效解答。經過分析解答活動,學生得出“商的小數點右面前100個數字是第17組中的第四個數字5。小數點右面前100個數字的和是451。”上述解題過程中,學生經過探究分析,初步掌握了找數字規律的基本方法。
三、運用數學知識遷移,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靈活性。
培養小學生思維靈活性最行之有效的辦法是開展發散性問題訓練。知識遷移是教師進行知識內涵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數學知識點的豐富內涵,抓住問題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設置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同解變型和恒等變型等具有思維發散性和靈活性的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在解答一題多解或一題多問類型問題中,活躍思想,找出規律。
例如,在解答“紅星機械廠工人師傅原來計劃20天生產汽車零件1000個,經過技術改良后,發現4天生產了400個零件,照這樣計算,現在生產同樣數量的汽車零件,可以提前幾天完成任務?”問題時,教師向學生提出:“上述問題可以采用什么方法進行解答?是否只有一種解題方法?”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在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多種解法:(1)歸一法解:20-1000÷(400÷4);(2)比例解:設實際需要X天完成工作任務,則1000/X=400/4,設提前X天完成1000/(20-X)=400/4;(3)分數法解:20-4÷(400÷1000);(4)倍比法解:20-4×(1000÷400);(5)方程解:設可提前X天完成400÷(400÷4)+X=15。上述問題解法,能夠使學生對比例、歸一、倍比、方程等知識間的聯系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善用問題辨析活動,提升學生創新思維的實效性。
創新思維能力作為思維活動的高級形式,需要良好的學習能力和素養作為支撐。但由于小學生智力發展、解題能力及數學素養等方面還處在初級階段,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了學生思維創新活動效能的提升。因此,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利用解答過程辨析、解答思路確定及解題活動表現等途徑,引導學生進行評價辨析活動,從而在評價辨析過程中,提升學生創新思維的實效性。
問題:已知一個圓柱體的側面積是113.04平方分米,底面半徑是2分米,則這個圓柱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師展示某學生解題過程:h=113.04÷(2×3.14×2)=9(分米)
V=3.14×22×9=113.04(立方分米)
此時,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在分析該問題解答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可以根據“把圓柱體切開,可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底面積也可以等于圓柱體側面積的一半,高就是圓柱體的底面半徑”這一原理,從而采用“V長方體=sh,所以V圓柱體=S側÷2×r底面”方法解答。這時,教師要對學生極富獨創性的算法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鼓勵學生創新求異,從而切實提升學生思維創新的效能。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和根本宗旨,從培養學生思維積極性、方法性、靈活性及實效性等方面入手,營造自由思考的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創新思維的探究時機,讓學生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和進步,實現學生素養的全面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