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英語泛讀》是面向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開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必修課程,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閱讀英語材料的速度、準確性,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文化視野。然而目前,不少高校還存在著泛讀課堂教學質量偏低,學生學習效果偏差的情況。針對以上問題,作者從泛讀課堂教學經驗出發,談談提高泛讀課堂教學質量的體會。
關鍵詞: 大學英語泛讀 課堂教學 教學目標 教學質量
大學英語泛讀是面向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開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必修課程,其目的在于指導學生掌握各種閱讀方法,從而提高理解的準確性,加快閱讀速度,同時,擴大知識面,拓寬文化視野。與精讀課相比,泛讀課的閱讀量大,幫助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的學生通過大量閱讀,快速、準確地獲取并處理信息。對于單詞、語法現象和語言點的講解比較粗略,僅限于點到為止或者一帶而過。目前,在我國的某些地區,英語泛讀教學依然得不到足夠重視,有時被忽略,有時被當成精讀。那么,如何提高大學英語泛讀課堂的教學質量,向每周九十分鐘的泛讀課堂要效率?下面我試從泛讀課堂教學的實際出發,談談提高泛讀課堂教學質量的體會。
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泛讀教學材料
學生進校時的英語水平不盡相同,不僅如此,學校和學校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英語水平,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因此,應在學生進校時對其整體英語水平進行測試,了解基本情況,選擇合適的泛讀教學材料。一般來說,由董亞芬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泛讀》系列教材是目前高校常用的泛讀教材。教材共6冊,每冊30篇文章,每課課后有相應的配套練習,包括根據課文內容判斷、選擇、翻譯句子。教材所選的課文篇幅合適,內容涉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有利于泛讀教學目標的實現。后來,此套教材在廣泛聽取全國各地教師和學生意見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對課文進行了適當的調整,進一步完善了練習,突出了對重點詞匯的訓練,因此,選取此套教材作為泛讀課的閱讀材料是比較合適的。教師可以在選取此套教材的基礎上靈活把握,選擇操作方便,貼近學生生活,對學生成長有較大促進作用的課文和練習,并不一定每課必上。如果學生的英語水平整體比較高,就可以考慮采用由王守仁,趙文書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編英語泛讀教程》。此套教材所選取的語言材料涉及英語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新聞、宗教、體育等各個方面,全套共四冊,每冊十八單元,每個單元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詞匯測試、課文、閱讀方法、練習;第二部分是一篇更長的課文,內容是相關題材的深化或補充,可以供學生課外閱讀,教師上課檢查,也可以做適當講解;第三部分是三至四篇相關題材的短文,主要用于快速閱讀訓練。此套教材所選取的課文和練習的難度相對較大,比較適合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使用。
在選擇了一套合適的教材之后,教師可以適當地向學生推薦一些高質量的課外閱讀材料,如《心靈雞湯》,《21世紀英語報》,等等,上課若沒有事件處理,就可以讓學生每周閱讀3—4篇美文,寫出summary上交,用這種方法鼓勵督促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作為課內閱讀的有力補充。
二、根據泛讀教學目的,制定多維教學目標
以往,許多教師在制定泛讀課的教學目標時只考慮到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卻忽視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把握,文化視野的拓寬和背景知識的掌握,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而這些因素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章開頭已經論述過,泛讀課的教學目的在于指導學生掌握各種閱讀方法,提高閱讀的準確性,加快閱讀速度,擴充知識面,拓寬文化視野。因此,教師應根據泛讀教學的目的,制定多方面的教學目標,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注意其知識面的擴大,情感、態度、動機、興趣的培養與激發。只有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教師才能在目標的指引下進一步改進教學活動,從而進一步提高泛讀課的教學質量。
三、根據教材特點,設計行之有效的活動
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是否科學合理,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根據泛讀課的課堂教學時間和教材的基本特點,可以考慮設計以下教學活動。
1.導入(Lead-in)
導入是教師在新課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在九十分鐘的泛讀課堂上,如果教師能在剛剛開始的幾分鐘內采用恰當的導入方法和技巧,就一定能夠深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導入時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方式,如提問法、辯論法、游戲法、表演法,等等。教師應根據文章特點設計合適的導入方式,并在導入過程中收放自如。剛進入課堂時要善于發散學生思維,達到了效果之后及時收住,把學生的思維巧妙地引到要學的課文上。導入的時間應控制在十分鐘左右,這一環節是泛讀教學成功的前提。
2.快速閱讀(Fast-reading)
這一步是指教師指導學生第一遍閱讀課文。教師應根據課文的整體內容設計一個任務,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的設計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可以要求學生根據一定的提示劃分結構,也可以要求學生在快速閱讀課文后找出故事的基本要素。任務難度不宜過大,要保證絕大部分的學生有能力完成。時間控制在十分鐘左右為宜,設計這一步的目的是訓練學生在短時間內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和查找特定信息的能力,并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
3.精細閱讀(Careful-reading)
這一步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領會文章大意的基礎上第二遍閱讀課文。這一步,教師需要根據課文每個部分的重點內容設計不同的任務,如設置細節性問題、尋找主題句、填表、表演、當堂測試,等等,讓學生帶著這些任務仔細閱讀文章的相關部分,并完成任務。任務量與難度都比第二步中的更大。
精細閱讀這一步的設計可以千變萬化,這一步的設計目的是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重點內容,提高學生閱讀的準確性。這一步,理解文章才是最重要的,可以穿插進行一些翻譯,但不能耗時太多。這一環節是泛讀教學的關鍵,對教學成果起著非常重要的決定作用,時間應控制在五十分鐘左右。
4.課外拓展(Extension)
這一步進行之前,學生已讀過兩遍課文,基本能夠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時可以設計一定的任務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對課文進行第三遍閱讀,將學生對課文中心和主題的理解與把握推向更高層面。可采取線索尋找、道理總結、討論、總結等方法加深學生對課文所涉及問題的認識,目的在于激活學生思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耗時十分鐘左右,這一步是泛讀教學成功的保證。
5.練習(Exercises)
教師要求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來鞏固所學內容。課后練習的形式主要有兩種:根據課文內容判斷正誤和選擇。教師應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當堂完成,之后提問,要求學生給出答案并且說明理由,給學生一定的壓力,鞭策他們積極動腦思考。這一步的時間控制在十分鐘左右,設計目的是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當然,閱讀材料之間存在千差萬別,不一定每次上課都嚴格按照以上步驟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可以根據教材特點,靈活掌握。
四、響應教育現代化號召,采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謂信息技術,是以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一門新興的高新技術。研究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英語教學方法,是廣大外語教師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其核心問題之一是研究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輔助英語教學。
多媒體技術是根據人類交換信息的特點,將文字、圖形、聲音等信息綜合在一起進行編排、處理的技術。采用多媒體的表現形式,把教學主要內容及配套的圖片、聲音、視頻做成PPT課件在大屏幕上顯示、播放,可以輔助教學。
采用多媒體技術輔助大學英語泛讀教學有很多優點:可以豐富、充實課堂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對閱讀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其閱讀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記憶,提高學習效率,創造良好的語言交際環境,綜合提高學生的聽說寫等其他語言能力。
總之,大學英語泛讀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必修課程,其目的在于指導學生掌握各種閱讀方法,從而提高理解的準確性,加快閱讀速度,同時,擴充知識面,拓寬文化視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發揮著主導作用。為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教師要認真設計,不斷反思,改進課堂教學,向九十分鐘的泛讀課堂教學要效率。
參考文獻:
[1]董亞芬.大學英語·泛讀1.上海:上外教,2006.
[2]董亞芬.大學英語·泛讀2.上海:上外教,2006.
[3]王守仁.新編大學英語泛讀教程.上海:上外教,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