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有規律可循,又有靈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預測性。伴隨著課堂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師和學生在交往互動中時時“生成”許多無法預知的精彩,面對這些不可預料的生成性動態資源,教師應有效地利用好這些資源,使課堂成為激發靈感、激起熱情的學習樂園,彰顯其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 英語課堂教學 生成性動態資源 利用方法
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課堂應該是一個富有生命力的課堂,伴隨著課堂教學活動的展開,除了預期的高潮外,還會生成許多無法預知的精彩。教師應在課堂上注意捕捉教學資源,巧妙加以利用,激活學生思維,由此“生成”美麗,讓課堂由此變得精彩。
一、 捕捉“偶然”,構建“人性”課堂。
課堂是一個教學生命場所,它始終處于動態發展的過程中,而小學英語更是一個充滿“happy”和“activity”的動態課堂,學生隨時都會給你“surprise”,那么面對這樣一個隨時會出現“surprise”的課堂,就更要求教師善于把握這些情況和細節。
在五年級的一次英語課上,我正和學生們進行Hide and seek的游戲,課堂氣氛非?;钴S。突然,從窗外飛進一只蝴蝶,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一會兒工夫,越來越多的孩子被蝴蝶吸引住了。于是我改變策略,用富有節奏的問題吸引學生:“Butterfly, butterfly,where is butterfly?”邊說邊給學生做手勢暗示這句話的意思,并帶領全班同學一起“追逐”蝴蝶,“It’s on the blackboard.”學生的潛力不容小覷,收到了我的信息立即回應:“It’s on the wall.”“It’s on the light.”……
因為小蝴蝶的偶然闖入,我沒有按計劃完成所有的教學任務,這節課是不是就不完整了?顯然不是。下課后學生們意猶未盡,圍著我嘰嘰喳喳,他們不僅學會了新的單詞,更重要的是在英語課堂上,他們覺得可以真實地展現自己,而不用擔心被責罵。我巧妙地利用了蝴蝶這一“非法入侵者”,在真實的語境中完成游戲的同時,也真正將英語運用于實際交往中,真正體現了英語教學的交際性。和孩子們一同歡笑,一同玩樂,看似簡單、普通的情景,卻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人性化教學,營造出真正平等、積極的課堂氣氛,真正贏得學生的心。
二、捕捉“意外”,構建“和諧”課堂。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邊的活動,教師所面對的是一群活潑好動的孩子,幾十名學生的性格愛好、學習程度等各不相同,有時再加上外因的影響,出些意料之外的“小插曲”在所難免,當意外出現時,若教師能因勢利導,巧妙地轉化為積極的生成性動態教學資源,那么它們將成為課堂的亮點,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心靈的啟迪。
在《牛津小學英語》5A unit4 Halloween B部分學習新單詞時,碰到“chicken”一詞時,就有一位學生操著洋腔怪調問我:“有沒有母雞呀?”班上的同學哄堂大笑,整個課堂紀律也遭到了破壞。面對這種情況,我很平靜地說:“當然有,而且還有公雞呢!”說完,我便在黑板上寫下了hen和cock兩個單詞,并且教學生讀。很快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教學內容上來了,教室也恢復了平靜。這位愛出風頭的同學也不好意思了。然后,我話題一轉,說:“××同學學習態度不錯,不僅要知其一,還要知其二。我們今天多學了兩個單詞,還要感謝他。只是以后如能稍微注意一些提問的語調就更好了?!蹦俏煌瑢W聽完我的話慚愧地低下了頭。
該事件中出現的意外,是教學中的“不和諧音”,而正是充分利用了這一意外教學資源,很好地打開了課堂上的尷尬局面,使學生獲得心靈啟迪的同時,課堂教學因此閃現出“和諧”的光芒。
三、捕捉“錯誤”,構建“自主”課堂。
布魯納說:“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學生的錯誤是一種真實的、有價值的課程資源,它是一面鏡子,以錯誤為鏡,可以知教學之得失。引導學生糾錯更是一種獨特的教學藝術,帶領學生通過分析、比較、自我探索、自我體驗等方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牛津小學英語》4B Unit8 Open day學習內容涉及“There be”的句型結構。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夠在頭口上熟練地使用這個句型,可是到筆頭上就會漏洞百出,要么沒有注意單復數,要么沒有注意可數與不可數的區別。看到學生一籌莫展,我內心十分著急。怎樣才能使學生順利掌握這個句型結構呢?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要求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以“超市”和“動物園”為假設,用“There be”句型辦一張小報。學生們共同商量,分工協作。一天后,一張張風格迥異的小報完成了。學生們迫不及待地將自己的作品張貼到教室墻壁上。全班開了一次鑒賞會。“Jenny一組的句子寫得真不錯!”“Mike一組的設計很好,畫得多精致呀!”“Peter一組的小報有個性,還有只大烏龜呢!”見學生品頭論足,我因勢利導地對學生提出了新要求:“讓我們當一回客觀公正的評委,在挖掘每一份小報優點的同時,看誰能夠找到其中的錯誤?”此時,學生們把眼睛睜得大大的,生怕疏忽了任何一個細節。很快,有幾個學生開始向我通報錯誤的數量了。第二天的課堂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新聞發布會”。我通報了錯誤的數量。學生在糾錯的同時,又給予分析與訂正,真正做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學生的“錯誤”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沒有錯誤就沒有正確,二者是對立統一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利用錯誤,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堂上學生給教師帶來的“始料不及”,其實往往是對教師提出的挑戰,更是為教師超越自我指點迷津,關鍵在于教師能否運用智慧讓那一剎那的“生成點”發光。教師應在實踐中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悟性,虛心向有經驗的同行學習,向書本學習;多關注學生;在課堂中善于捕捉細節,隨機應變,創造性地加以發揮應用,使課堂的亮點不斷,精彩不斷,彰顯其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岳蔚.新課程小學英語評課的理論與實踐.寧波出版社,2005.9.
[2]殷海華.小學教學設計.用智慧演繹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2007,(12).
[3]龔海平.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小學英語與生成性動態教學資源的利用,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