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對2000年國民體質檢測報告、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報告、教育部關于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中7—18歲青少年的原始數據進行重新整理和分析,旨在從2000—2010年十年間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發展變化趨勢中,驗證我國近年為提高學生體質所實施相關政策的效果及存在的問題,為持續改善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提出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 青少年 體質健康 身體形態
1.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體質健康這個詞不斷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溫家寶總理在2011年“六一”兒童節這天來到北京市朝陽區十八里店小學的操場上,兌現了與小學生們同上了一堂體育課的諾言,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政府對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高度重視。來自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的少年迪納摩足球隊,在北京踢了兩場友誼賽性質的比賽,一場15∶0,一場7∶3,而與他們對陣的中國小學生,無論在年齡上還是身高上,都要比俄羅斯孩子高出一截。以大打小還出現如此刺眼的比分,更是引起全社會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關注。而我國自1985年以來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衛生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財政部就多次共同組織進行了全國多民族大規模的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都反映了我國兒童青少年的運動能力不斷下降的一個嚴重事實,黨中央也不斷采取措施加強青少年的體育鍛煉。那近十年的三次大規模的體質調研所反映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對2000年國民體質檢測報告、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報告、教育部關于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中的原始的數據,進行重新整理和分析。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前期查閱大量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相關資料,對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研究現狀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知。
2.2.2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13.0對三次報告中的原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數據比較進行t檢驗。
3.結果與分析
3.1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現狀縱向比較
根據對2000年、2005年及2010年的測驗結果統計分析顯示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總體有所改善,具體表現如下。
3.1.1身體形態發育水平比較結果
結果顯示,我國城鄉學生的身高、體重等生長發育水平繼續呈增長趨勢。例如:7—18歲年齡組身高分別是:2010年,城市男生154.66cm,城市女生149.47,鄉村男生151.82,鄉村女生147.05cm,較2005年平均增長1.01cm、0.79cm、1.55cm、1.12cm;較2000年平均增長2.02cm、1.43cm、1.78cm、2.01cm。(見圖1)
2010年城市男生、城市女生、鄉村男生、鄉村女生體重分別為47.42kg、42.18kg、43.73kg、40.13kg。較2005年平均增長1.35kg、0.80kg、2.02kg、1.15kg,較2000年平均增長2.17kg、1.64kg、3.35kg、2.09kg。(見圖2)
3.1.2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比較結果
3.1.2.1肺活量水平比較結果
調研結果顯示,反映人體生理機能水平的重要指標—肺活量,在連續20年下降的情況下,出現上升拐點。2010年與2005年相比,城市男生、城市女生、鄉村男生、鄉村女生7—18歲年齡組分別平均提高89、84、94、81毫升。(見表一)
3.1.2.2爆發力素質(立定跳遠)比較結果
調研結果顯示,2010年的成績雖與2000年比較是降低的,但與2005年相比,7—18歲城市男生、城市女生、鄉村男生分別平均增長1.12、1.03、0.76厘米。鄉村女生立定跳遠成績與2005年基本持平,反映出下肢爆發力下降的趨勢在得到抑制的同時有所提高。(見表二)
3.1.3柔韌素質(坐位體前屈)比較結果
調研結果顯示,2010年與2000年、2005年相比,反映身體柔韌度gt8m4ZK30f6zopS8vk43zoxIYw19VySwO65rWB/3zKs=的坐位體前屈成績有所提高,但2005年較2000年增幅較大,7—18歲城市男生、城市女生、鄉村男生、鄉村女生分別平均增長1.97cm、3.02cm、1.35cm、2.46cm。2010年較2005年在此基礎上城市女生、鄉村男生、鄉村女生又分別增長0.49cm、0.04cm、0.53cm。城市男生坐位體前屈成績與2005年基本持平。(見圖3)
3.1.4力量素質(握力)比較結果
調研結果顯示(見圖4),2000年7—18歲城市男生、城市女生、鄉村男生、鄉村女生的握力分別為:23.48kg、16.61kg、23.49kg、17.26kg;2005年分別為26.09kg、18.73kg、26.08kg、19.21kg;2010年分別為:26.52kg、19.15kg、26.44kg、19.37kg。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2005年較2000年增長較多,2010年與2005年差別不大。
3.1.5耐力素質比較結果
代表耐力素質的測試指標視不同年齡—性別組而有所不同。7—12歲男女學生測試50米×8往返跑,13—18歲男生測試1000米跑、女生測試800米跑。
從2010年的調研結果顯示,中小學生的耐力素質指標持續下滑趨勢已經得到遏制;與2005年相比,7—12歲小學城鄉男生50米×8往返跑成績基本持平;城市女生、鄉村女生50米×8往返跑成績分別平均提高0.05、0.20秒。與2005年相比,13—15歲初中城市男生、城市女生耐力跑成績分別平均提高3.03、3.58秒;鄉村男女生耐力跑成績與2005年基本持平。與2005年相比,16—18歲高中城市男生、城市女生、鄉村男生、鄉村女生耐力跑成績分別平均提高0.48、0.46、0.34、0.91秒。(見表三、表四)
3.2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橫向比較結果
通過比較發現,城鄉學生除體重具有顯著性差異和16—18歲的耐力素質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外,其余各項指標差異不大。(見表五)
4.結論與建議
4.1由于我國近年經濟得到持續發展,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為我國青少年提供了良好的營養物質條件,因此我國學生身體形態水平在10年間得到了不斷的提高。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城鄉學生間體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城鄉經濟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4.2我國城鄉學生肺活量、爆發力、柔韌、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和身體機能的下降趨勢得到了有效的遏制。這一研究結果肯定了我國近年來所推行的一系列加強體育鍛煉的指導方針,以及學校大力開展的各項體育活動對改善我國城鄉學生體質現狀起到的積極效果。因此我國相關部門及學校領導應堅定加強體育鍛煉的指導思想,開展更加豐富多彩的體育課程和活動,吸引學生更多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同時還應加強對體育功能和魅力的宣傳,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體育運動對青少年所起的積極作用,逐漸由被動到主動參與體育運動。
4.3從研究結果我們發現16—18歲的城鄉學生耐力水平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這反映出我國城鄉學校的體育基礎設施及體育師資力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時我國重視智育的傳統,導致鄉村學生對知識改變命運更加認可,在高中階段他們可能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于學習。因此我國相關部門應該重視加強對鄉村中學體育活動的指導,讓學校領導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和調節功能,幫助學校根據現有設施和師資條件開展符合學校特色的體育活動,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李靜,馬軍.1995年與2002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比較[J].現代預防醫學,2006,Vol.33,No.6.
[2]曉敏.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報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3]郭敏.2000年國民體質監測報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4]江崇民.中國體質研究的進程與發展趨勢[J].體育科學,2008,28,(9):25-32,88.
[5]教育部關于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EB/OL].教體藝[2011]4號.
[6]劉勵.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綜合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D].湖北:華中科技大學,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