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學校體育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開展好課外體育活動,對于學生增強體質、促進身體正常發育、鞏固體育課所學技術技能、陶冶思想情操、豐富課余生活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實現素質教育,完成國家規定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開展既生動活潑又有鍛煉實效的活動,則是每個體育工作者,尤其是體育教師必須不斷探索的問題。下面我就如何針對初中學生的年齡和身體特點開展好課外體育活動談談體會。
一、正確認識體育課外活動的意義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成分,它與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相輔相成,共同完成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
課外體育鍛煉是利用課余時間、運用各種身體練習的方法、結合衛生措施進行經常的全面身體鍛煉,以達到增強體質,培養鍛煉習慣,調節精神和豐富課外生活,繼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二、正確認識初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特點
1.以健康快樂為目的,追求鍛煉的實效性。課外體育鍛煉具有鮮明的群眾性,其目的在于從學生實際出發,追求身心愉快、增強體質、豐富課外生活、充分發展個性和才能,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2.組織形式靈活,內容方法多樣。課外體育鍛煉具有鮮明的課余性,不受課程、大綱、教材等因素的制約,因而組織方法非常靈活,既可以班級形式進行,又可以小組或個人形式進行。并且活動內容也豐富多彩,可以根據每個人的情況和要求進行選擇。
3.因人制宜,區別對待。課外體育鍛煉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學生有年齡、性別之分,體質有強有弱,千差萬別,對活動內容也要求各不相同,承擔負荷的能力不一。因此,在安排學生體育鍛煉時必須考慮上述的不同特點,采取區別對待的方法。如:按不用的年齡、性別及強弱體質編成鍛煉小組,按不同的內容和負荷量,總之要使每個人都得到適宜的鍛煉。
三、組織內容多樣化
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喜歡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為此,學校除對體育活動內容力求豐富多彩外,還要注意做到“三結合”。
1.體育課外活動與體育課教材相結合。即選擇學生喜歡又能發揮集體智慧合力,并使多數學生參加的跑、跳、投和游戲等作為活動內容。
2.與《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相結合。課外活動內容以“達標”項目唱“主角”,這樣既保證了平時“達標”鍛煉和測驗的時間,又避免了每年由于“達標”測驗工作的緊迫而把體育課上成“達標測驗課”。
3.與群體競賽相結合。學校除了按傳統開展球類、田徑等多樣的體育比賽外,還要帶領學生積極參加地區選拔性的比賽活動,使校內外的比賽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形式游戲化
游戲對初中的學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為此,學校采用游戲的形式,把一些本來枯燥的鍛煉內容“寓練于趣”,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如:做發展下肢力量的素質練習時,就采用多數人都能參加的“立定跳遠接力”和單腳、雙腳著地前進的“劃龍舟”比賽或集體跳繩等形式來提高練習興趣。這樣,用游戲形式把枯燥的練習習慣串起來,有如苦口良藥包裹上一層糖衣,增強了趣味性和鍛煉的實效性。
五、方法競賽化
初中學生好勝心強,一聽說比賽就躍躍欲試。因此,學校在課外體育活動中應充分運用競賽機制開展同年級與班級之間的比賽活動,盡量使對手勢均力敵。各種比賽輪番開展,增強了學生鍛煉身體的主動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六、管理制度化
要經常開展課外體育活動,除了校領導重視外,還要在管理上堅持制度化,關鍵是做到“四個落實”,即時間落實,由學校統一安排活動、按時開展,不得“借用”;內容落實,由體育教師統一排定活動內容表、場地;器材落實,在活動內容表內明確規定場地范圍和器材數量,活動前各班體委領取器材;組織落實,由班主任組織學生練習。體育教師負責整體指揮,進行指導成組織競賽活動,學校領導和各任課教師分別參加活動。
七、三個依靠、四個安排和五個結合
三個依靠是:依靠校領導的重視,依靠其他科室及年級組的支持,依靠有關部門的配合。
四個安排是:每周兩次班級體育鍛煉排入課表,鍛煉項目的活動內容排成輪流表。場地器材排好分配表,輔導教師出工表。
五個結合是:普及與提高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一般項目與《國家體育鍛煉》結合,傳統項目于全面鍛煉結合,運動競賽與宣傳教育相結合。
學校體育課外活動對于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增長體育知識,促進健康和提高運動水平等有特殊的作用,每個學校均可根據自身的師資條件、場地、器材設備和學生的一些愛好選擇一、兩項運動;長期開展,使之形成傳統。總之,每個學校課外體育活動都要形成一種氣氛、一種氛圍、一種傳統、一種特色。
課外活動的另一個特點是;在滿足個人的愛好和發揮個人專長方面,比體育課有更大的優越性。因此,課外活動對鍛煉身體的實效性,具有自身的優勢。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各級政府的不斷重視,全社會的認識、關注度的不斷提高,學校領導的重視、一線教師的不斷努力,一項嶄新的、更加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需要的課外活動正在各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