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節奏一般是指課堂教學進程中的速度及其規律性變化。實踐證明,凡是課堂教學效率較高的教師,必定善于控制教學節奏,因而運用控制論反饋原理調控課堂教學節奏,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控制論反饋原理認為,反饋就是達到有目的活動的控制,是自控系統根據自身的行為結果獲得的信息,調整校正自己的行為,對信息的再輸出產生影響,以趨向某種預定目標。課堂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師在課堂知識信息轉化過程中的調控能力。
課堂教學節奏如果密度太大,就容易使學生因長時間的緊張造成心理疲勞,產生精神抑制;如果過于松弛,學生又容易分散注意力,從而降低科技型效率。課堂節奏要有張有弛,張弛得法;有疏有密,疏密得當;有高有低,高低錯落……猶如洪流細水匯聚,動靜諧和;崇山峻嶺延綿,高低起伏。恰到好處的課堂教學節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是一門藝術,控制課堂教學節奏同樣也是一種藝術,是如何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藝術。那么,怎樣利用控制論原理調控課堂的教學節奏呢?
一、以精心的設計來調控
1.精心設計“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形式活潑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調動、促進學生積極思維,使整個課堂教學節奏在有序、和諧、積極的氛圍中流動,從而在動態中獲得知識和形成能力。(1)運用多媒體、電視、錄像、錄音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創設影音情境。如講“一國兩制”,可放映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香港政權交接等影視資料,讓學生充分體味和感悟;講“對立統一”,可讓學生看電腦FLASH動畫《他敢剪嗎?》,使學生通過感知幽默的動漫情境悟出其中的哲理。(2)結合教材、教學目標和學生求知的需要創設問題情境。羅素說:“一切學科本質上應從心智啟迪開始……”學習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學生思維的起點,學生思維的閘門往往隨教師的發問而啟動。因此精心設計問題情境非常重要。
2.精心設計“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從社會、生活等方面發現問題的能力,“從注重學生的統一性變為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用活動來調控促進學生探究和創造能力的有序發展。(1)課前演講。在教學高中“哲學”過程中,讓學生收集身邊的哲理故事,舉行課前五分鐘“一事一議”演講,由此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哲學。(2)課本劇表演。在教學高一“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一課時,讓學生模擬表演商場購物情景,通過表演學會如何科學消費。(3)模擬法庭辯論。在教學高一“維護消費者權益”時,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法庭辯論,通過辯論掌握知識,培養能力。(4)專題研究活動。讓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專題,在限定的時間內搜集、整理材料,或撰寫時政小論文,或舉行熱點問題辯論,或開展時政知識競賽,等等。(5)調查實踐。讓學生走進社區,選擇社會熱點問題和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開展調查實踐活動。
活動教學具有課堂教學不可替代的優勢,其激發興趣、傳播知識、培養能力、實施德育等功能,顯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因而應該切實用好活動教學這一有力的調控工具。
二、以優化的課堂結構來調控
通過教學內容、方法的改革創新,合理有序的結構訓練,指導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提高政治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因此,必須努力優化課堂結構,使學生在一種合理的節奏中保持良好的思維狀態。
1.優化目標結構。首先從學科系統目標出發,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體系、知識點及相互關系;其次顧及教學目標的全面性,既要有知識方面的,又要有能力方面的;最后要從具體的教材和學生具體實際出發照顧學生認識水平的差異,提出適合不同水平學生的目標。
2.優化內容結構。教學內容是教師通過學科教育對學生施加影響的各種信息,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因素。優化內容結構,就是力求通過較短時間達到最大的教學效益。
3.優化訓練結構。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考慮講的內容,還要考慮練習的內容和方式,使學生在訓練中掌握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優化時間結構。正確分配時間,合理使用時間,是一堂課成功的保證,我們應使“創設情境——質疑、探究、發現——總結訓練”的教學思維在正確的時間安排的框架內得到有效的落實。
三、以創“新”來調控
1.教學手段出“新”。現代教育技術具有傳統教學手段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它能激發興趣、開拓思維、啟發想象。教師要精心設計、制作和運用多媒體課件,做到聲畫同步,化靜為動、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進行感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
2.教學方法出“新”。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可以經常保持學生的新鮮感。教師精心創設情境,除了選用啟發式、討論式、質疑式等多種教法外,還要不斷嘗試組織開展活動課。活動課是最具潛力的新課型,也是對學生有吸引力的新課型,應該精心設計。
3.教學內容出“新”。一是不斷引入時代活水,適當補充與大綱、教材密切相關的新材料、新事例,使學生保持思維的積極性。二是講解的切入點“新”,這樣可以避免使學生產生“剩飯重炒”的感覺,“老故事,新形式”也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4.學習思維出“新”。應引導幫助學生建立新型的學習觀,死記硬背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善于質疑、敢于探究、學會研究已成為思想政治學習的新思維。
創“新”,從表面上看,好像只是為了保持課堂的新鮮感,實質上是為了維護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以學生的課堂反饋來調控
學生的課堂反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情緒反饋。一般來說,適度緊張的課堂節奏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它可以讓學生保持飽滿的情緒和活躍的思維狀態,可以促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課堂情緒及時調節教學節奏。如果學生因過于緊張而顯得疲憊,教師就要適當減慢節奏,并用適當方法調節氣氛;如果學生表現出松懈情緒,教師就要設法繃緊學生思維的弦,振奮學生的精神。(2)問題反饋。一是由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師生充分討論,解疑排難;二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從學生的回答中發現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薄弱點,從而有針對性地加以分析、強化和鞏固。
教學節奏的松緊緩急應根據學生、教材、教學目標的需要來決定,最終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課堂教學節奏是客觀存在的。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必須善于運用控制論的反饋原理,調控教學節奏,優化課堂結構,讓學生保持思維活躍、精神振奮的良好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