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七年級是初中生活的開端,也是一個學習的過渡期,這個學期對于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讀史明智的好習慣尤為重要,作者試從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闡述如何優化七年級歷史教學。
關鍵詞: 七年級歷史教學 學習興趣 激發方法
七年級是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的過渡期,也是生理、心理和思想的過渡期。七年級學生剛進入初中,一切都是新的,新環境、新老師、新同學、新學科,而且他們活潑好動、熱情天真,雖然認知能力不強,判斷力不高,但是記憶力不錯,積極性很高,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特征,做好七年級的歷史教學工作,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了解基本的歷史知識,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總的來講應該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教育。
一、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如何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我認為可以通過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做到潤物細無聲。首先我們可以在校園里設置櫥窗、在櫥窗里和教學樓走廊及教室里張掛歷史名人的頭像和簡介的掛圖或者歷史名人名言,讓學生一進校園就可以感受到校園文化,同時激發起學習歷史的興趣。其次,可以通過學校板報、班級黑板報、手抄報設計等途徑增加同學們接觸歷史、了解歷史的機會。
二、融洽師生關系,移情激趣。
首因效應十分重要,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做好教學工作的基礎,即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學既是教與學的關系,同時又是師生雙方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過程,師生關系的融洽與否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歷史教師要明確這種移情效應,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投入,以自己真摯的愛喚起學生的共鳴。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鼓勵、尊重及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敢于大膽提問、回答。甚至進行歷史劇等方面的表演。所以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始終本著愛學生、尊重學生的原則因材施教。這樣,就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達到全體學生共同發展的目的。
三、注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
教學方法的采用對一節課的成敗起到關鍵作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4課《夏、商、西周的興亡》,可以以講述法為主,先讓學生看一下《封神榜》的一些視頻片段,然后講解王朝更替的經過,用討論法讓學生討論: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有什么共同之處,最后用總結法小結這一節的主要內容。通過綜合運用講述法、觀看視頻、討論法和總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了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要把課堂教學與活動教學統一性的有機結合。
傳統教學觀往往把活動課當做是“第二課堂”或“課外活動”,認為它只能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真正的人才培養和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是課堂教學。有些甚至把課堂教學與活動課教學對立起來。這種認識是片面的、錯誤的。人教版教材在歷史活動課教學的設計中就提醒廣大歷史教師要走出這一誤區,每個單元都安排活動課。如,活動課“秦始皇功過的辯論”,這節課如果組織得好,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更重要的是它能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這種辯論式的歷史活動課,在知識的積累與技能的培養方面是單一模式的課堂教學所難以實現的。因此我們要一改課堂教學單一化、程式化、標準化的現象,以學生為主體,拉近課堂教學與歷史活動課教學